基于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技术,采用皮肤成分分析仪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皮肤中防晒剂深度分布及经皮渗透量的实时、在体测试方法。以志愿者手臂为实验对象,针对常见的三种防晒剂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OMC)、二乙氨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DBHB)和乙基己基三嗪酮(EHT),测试并分析了手臂不同皮肤区域经皮渗透能力的一致性,同时比较了不同配方工艺防晒乳的防晒剂经皮渗透作用。结果表明,手臂内侧的不同区域皮肤防晒剂经皮渗透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证明可用于不同防晒剂产品的经皮渗透对比;比较油包水防晒乳和纳米乳化工艺的防晒乳中防晒剂的经皮渗透作用,发现经过1 h的皮肤渗透,纳米乳化工艺的防晒乳相比油包水型防晒乳液,三种防晒剂在皮肤的经皮渗透量均降低约60%,而且EHT的经皮渗透深度相对更浅。该方法在防晒剂经皮渗透作用研究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可为化妆品的经皮吸收提供方法参考。
针对化妆护肤用品中亲水活性成分维生素C(Vc)稳定性差的问题,采用二氧化硅负载Vc(Vc@SiO2)并通过硅烷改性(Vc@s-SiO2)分散在辛酸/癸酸甘油三酯(GTCC)油相体系中提升其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Vc负载于二氧化硅中,包封率为68.2%、载药率为13.6%;改性后Vc@s-SiO2表面疏水,接触角由33.6°增大为130.7°;分别在紫外光照射和50 ℃下静置时,Vc@s-SiO2相较于游离Vc能相应提高11.4倍和27.7倍相对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二氧化硅负载Vc并分散于GTCC中能够隔绝水和氧等不利因素,降低活性损失,提高Vc的稳定性。
以三聚氯氰、正己胺/正辛胺/十二胺、乙二胺、N, N-二甲基-1, 3-丙二胺、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了3种不同疏水链长度的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Cm-2-Cm (m=6,8,12),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高分辨质谱(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表面张力法研究合成的3种不同疏水链长的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C6-2-C6,C8-2-C8和C12-2-C12)的表面活性;采用静态失重法、电化学阻抗、动电位极化和量子化学方法研究其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对45#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疏水链碳数从6增加到12,3种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从0.059 mmol/L降低到0.013 mmol/L,pc20值从1.23增加到1.89;电化学阻抗结果表明,同一浓度下,缓蚀率随疏水链亚甲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对碳钢均有较好的缓蚀性能,当C12-2-C12浓度为0.2 mmol/L时,其对45#碳钢的缓蚀率可达95.03%;动电位极化结果表明,3种表面活性剂都是以抑制阴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3种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地吸附在碳钢表面。
葫芦巴胶是从豆科植物葫芦巴胚乳中提取出的一种水溶性天然多糖胶。因葫芦巴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持水性、增稠性、热稳定性和乳化力、成膜性等理化性能,以及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并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共混和酶法等多种改性技术进一步改善其理化性质、提升其功效作用,使得葫芦巴胶在日用化工、食品加工、医药、采油等行业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浅述了葫芦巴胶的来源、分子结构及其典型理化性质,并总结了葫芦巴胶的主要提取、纯化方法及常用改性技术,同时概述了葫芦巴胶及其改性产物的应用情况,并提及了当前葫芦巴胶开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发方向和发展前景。
基于体外水平探究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的护肤功效。首先通过不同温度对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进行处理,分析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随后通过检测其对弹性蛋白酶的抑制率、胶原蛋白酶的抑制率、人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含量、体外角质形成细胞活性氧(ROS)抑制作用及对角质形成细胞透明质酸(HA)、丝聚蛋白(FLG)和转谷氨酰胺酶1(TGM1)表达量的影响,评价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的体外护肤功效。结果显示,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在70 ℃以内能保持其稳定性良好。在护肤功效方面,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能够抑制弹性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的活性,促进人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含量上升。同时,其对体外角质形成细胞ROS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可以增加角质形成细胞HA、FLG和TGM1的表达量。总之,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具有良好的体外护肤功效,本研究证明其具有潜在的紧致、抗皱、保湿及修护作用,是一种理想的化妆品原料。
为了研究氨基酸组合物对损伤头发的修护功效,通过拉伸测试、梳理测试等方法评价了氨基酸原料对于发丝的修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测试中氨基酸组合物原料可以使屈服区拉力提升29.4%,使头发的梳理功分别下降22.4%(干梳)、18.1%(湿梳)。通过谱学表征以及荧光渗透试验和应力松弛试验的结果,可以认为氨基酸组合物通过渗透进入发丝的方式,修护其中被破坏的化学键、提高分子间作用力从而达到增韧的效果,并使得发丝脂质向头发表面聚集,对头发表面性质起到修护效果,改善了头发的梳理性,特别是对烫发染发导致的受损头发具有显著的修护效果。
MQ硅树脂是四烷氧基硅烷(Q单元)和三甲基乙氧基硅烷(M单元)的共聚产物,出色的防水与持妆能力,致使其在化妆品领域作为成膜材料运用广泛,因此评估和筛选适宜的MQ类成膜剂对提升配方开发效率十分重要。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接触角测量仪、透气性分析仪等探究了21款市售MQ硅树脂的成膜性、成膜时间、疏水疏汗疏油性、透气性与分子量及分布状态等性能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MQ硅树脂的性质与其分子量的大小和分布状态有一定关系,对于分子量较高、分布较窄的MQ硅树脂类成膜剂,其成膜脆性高、疏水疏汗性强、透气率低、成膜时间快。而在分子量减小,聚合物分散性指数几乎不变或者拓宽,即分布较宽的情况下,MQ硅树脂表现出较柔软、疏油性较好、疏水疏汗性一般、成膜时间较长、透气率较高的特征。
文章旨在系统评价4-己基间苯二酚(4-HR)的皮肤美白功效,并探索其新的作用机理。临床测试以祛斑美白化妆品功效原料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为指南,开展了一项为期8周、安慰剂对照的人体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精华露中添加0.4% 4-HR能显著提高皮肤ITA°值,降低皮肤黑色素含量。表面涂抹等量4-HR能明显提高体外重组3D黑素模型的表观亮度,显著减少黑色素含量。基于角质细胞的转录组学分析提示被4-HR影响表达的基因除参与皮肤发育过程、角质化过程,还影响氧化活性调控、细胞自噬功能等。进一步体外研究证明,4-HR能够抑制蓝光诱导的活性氧水平,减轻角质形成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在人角质-黑素细胞共培养模型中,4-HR不仅能降低黑素含量,同时还能明显提高细胞自噬标记物LC3表达。加入自噬抑制剂氯喹后,4-HR对黑色素含量的抑制作用也随之显著降低。研究表明,添加0.4% 4-HR的精华露具有良好的美白功效,4-HR可能以减轻氧化应激、调节细胞自噬功能的新作用机理而起到美白作用。
以2-己基-1-癸醇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嵌段聚醚磺酸盐类扩展型表面活性剂(IC16P6E6S),评价了IC16P6E6S的溶解性和表面性能,并分别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两性表面活性剂羧基甜菜碱(HAB)进行复配,探讨了混合比对流体力学直径以及界面性能的影响,测试了二元体系的乳化性能、吸附性能以及岩心驱油效果。结果表明,IC16P6E6S在蒸馏水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1 mmol/L,γcmc为28.53 mN/m。IC16P6E6S与HAB、CTAB有较强的协同作用,能有效降低界面张力。n(IC16P6E6S) ∶n(HAB)=1∶1和n(IC16P6E6S) ∶n(CTAB)=1∶3混合体系分别在1%~7% NaCl和3%~7% NaCl盐度范围内将界面张力保持在超低(10-3 mN/m数量级)和低界面张力(10-2 mN/m数量级)范围。随着盐度的增加,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形成的乳液经历从Winsor Ⅰ到Winsor Ⅲ再到Winsor Ⅱ的相转变过程,IC16P6E6S/HAB复配体系较IC16P6E6S/CTAB混合体系能够产生更多的中相乳液,乳液体系更稳定,油增溶量高达43 mL/g,同时具有较好的抗吸附性能;与水驱相比,其降压率可达到25.00%,采收率提高11.75%,说明IC16P6E6S/HAB复配体系更有利于低渗透储层的降压增注。
聚醚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因其良好的表面活性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扩展其下游应用空间,开发复合表面活性剂配方,文章将一种寡聚醇聚醚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与经典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磺酸盐和醇醚磷酸盐)复配,详细探究了二元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混合吸附参数和混合胶束参数。随后围绕精选的复配比例,对二元表面活性剂的分散(泡沫、乳液、悬浮液)性能在常见模型体系中进行了初步探究,为聚醚硅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应用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参考。
阿魏酸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酚类化合物,其主要来源是从植物中提取,另外也可以通过生物合成法和化学合成法得到。而生物合成阿魏酸是最有前景的工业生产方法。在化妆品应用中,阿魏酸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阿魏酸常作为美白功效成分,其通过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以减少黑色素的生成。阿魏酸也可以作为抗氧化剂,它能消除细胞自由基、抑制ROS的产生、参与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和调节抗氧化酶活性而发挥抗氧化作用。阿魏酸也具有很好的防晒功效,通过吸收紫外线,抑制UVB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活性来减少紫外辐射造成的皮肤伤害;阿魏酸也对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具有保护作用。阿魏酸还能有效延缓衰老,主要通过降低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活性来抑制透明质酸的降解,诱导前胶原和透明质酸的合成而发挥功效。阿魏酸对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等皮肤炎症性疾病的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通过抑制多种炎症因子和细胞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阿魏酸也具有广谱的抗菌效果,其作用机制是破坏细菌和真菌细胞膜,导致细胞质膜渗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另外,阿魏酸还能促进皮肤伤口愈合和再生。但阿魏酸相对比较差的稳定性限制了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含有碳酸(H2CO3)的护肤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二氧化碳(CO2)转化为H2CO3的过程并不稳定,H2CO3护肤的作用机理也尚未得到明确证实。本文对CO2在不同温度、pH值和压力条件下的水合-溶解行为进行了研究。此外,基于CO2水合转化现象,研究了CO2水合物对巨噬细胞(RAW 264.7)的炎症效应。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会减弱CO2的水合作用,而pH值和压力的升高都会促进CO2水相转化。当pH值小于6时,CO2与水反应生成H2CO3。当pH值在6~7之间时,提示溶液是H2CO3和HCO3-的混合物。当pH值在7~9之间时,它们主要生成HCO3-。当pH值大于9时,CO2的溶解度主要转化为CO32-。此外,CO2还能通过抑制p38蛋白的磷酸化来抑制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CO2水合物抑制了促炎因子IL-6、TNF-α的表达,并上调了抗炎因子IL-10的表达。此外,CO2水合的抗炎分子机制是通过抑制p38的磷酸化来抑制MAPK信号通路。研究了CO2的水合溶解行为,这项研究揭示了CO2水合物的抗炎生物效应,为CO2护肤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支持。
针对海上碳酸氢钠水型的高含水油田,以硅酸钠和氯化钙为主剂、聚羧酸分散剂和乳液聚合物为助剂制备了环保型无机复合调驱剂,并研究了聚羧酸分散剂类型和乳液聚合物质量浓度对调驱剂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聚羧酸分散剂的酸醚比为3.7、分子量为23 800时,聚羧酸分散剂和无机颗粒表面的静电斥力和空间位阻作用相互促进,可达到有效分散效果。配合使用低质量浓度乳液聚合物(500 mg/L),形成的无机复合调驱体系可进一步增强体系的黏度和强度,初始黏度从1.1 mPa·s提升至5.4 mPa·s。封堵实验表明,无机复合调驱剂能够大幅度增加流动阻力,封堵率可达82.3%。该无机复合调驱剂可实现在线注入,具有快速分散、深部调驱和价格低廉等特点,在海上及其他作业空间受限的高含水油田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多重乳液在化妆品配方工艺中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乳化体系,其具有提升化妆品功效成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改善传统乳状液的肤感、实现功效成分的协同包载及缓释等性能,在化妆品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是化妆品乳化体系的研究热点。在配方设计及实践应用中,多重乳液结构复杂,稳定性较差,制备难度大,生产工艺应用要求高,因此在化妆品实际生产过程中未被广泛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多重乳液结构,阐述多重乳液的制备方法及稳定性影响因素,为解决多重乳液的稳定性问题提供思路,最后概述了不同类型多重乳液在护肤类化妆品上应用,展望多重乳液应用前景,旨在为多重乳液在护肤类化妆品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了制备工艺和配方组成(油脂、多元醇、流变调节剂和离子性成分)对蜡酯型乳化剂液晶结构形成的影响,并对其液晶结构乳状液进行了相关的应用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一罐法制备乳液更有利于该乳化剂配方体系液晶结构的形成。该乳化剂与植物油脂相溶性较好,乳化能力较佳,对于植物来源酯类油脂,遵循油水界面张力越小,乳化效果越佳,越有利于液晶结构形成的规律;甘油的添加能使体系保持最初优异的液晶结构及其稳定性,但1,3-丁二醇会由于其氢键与水形成的水合基团扰乱界面膜分子排列,从而使体系的液晶结构完整性及稳定性有所降低;离子性成分的添加可通过增加乳化剂紧密排列来明显增强体系的液晶结构;天然流变调节剂的加入,如AX和Tara,可以增强体系液晶结构的高温稳定性,而卡波类可增强其低温稳定性。同时,通过对液晶结构乳状液应用性能的研究发现,使用蜡酯型乳化剂制备得到的液晶结构乳状液保湿性能明显优于普通结构乳状液,且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随着化学驱规模化实施,表面活性剂的需求量猛增,而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由于其优异的界面活性、抗盐性能及绿色环保等特点,是适合油田多场景开采的一类高效驱油剂。为从分子尺度探究长链烷基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并解释提采机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不同疏水链长和亲水基团的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油水界面行为和微观分子构型。通过与实验数据相互验证,为宏观实验现象提供了微观分子层面解释,并归纳了长链烷基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作用机制,为根据分子模拟界面迁移及分布规律进行驱油剂设计提供指导。
为研究美藤果多肽对液晶乳液的作用机制,通过制备以美藤果发酵多肽作为活性成分的水包油液晶乳液,采用偏光显微镜、粒度仪、热重-差热同步测定系统、流变仪等对液晶乳液在不同发酵产物浓度下的微观结构、粒径、稳定性、热力学特性和流变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美藤果发酵多肽液晶乳液的平均粒径为(25.7±2.8) μm,液晶结构完整、乳液稳定性好,1%的美藤果多肽添加量的乳液其结合水含量占比、液晶含量均较3%,5%的美藤果多肽添加量的乳液多;通过流变学显示,液晶乳液黏度随剪切速率变化曲线展现剪切变稀现象,属于非牛顿流体;1%添加量的液晶乳液其滞后面积、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均大于空白乳液、3%,5%液晶乳液,表明其触变性大,抗剪切能力强,1%添加量的液晶乳液中多肽的亲水性氨基酸残基与水相结合,其疏水性氨基酸残基进入油相,在油水界面形成一层黏弹膜,使得液晶乳液具有更稳定的三维网络结构。
在静电和疏水作用的共同驱动下,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混合发生凝聚,利用此凝聚过程可以实现从水中提取染料的目的。文章分析了GSSG-DDAB (摩尔比为1∶4)的凝聚作用随pH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观察到形成了浑浊的液滴悬浮液,而在碱性pH值下发生分相,凝聚相作为上层自动分离出来。我们选用了5种带不同电荷的染料,包括亮黄、酸性红13、甲酚紫、铬蓝SE和4-羟基偶氮苯,染料在酸性条件下加入GSSG-DDAB悬浮液中,然后将pH值调至约10时,染料在凝聚相中富集,从体系中自发分离出来,漂浮在溶液表面,实现对染料的富集和去除,结果均表现出良好的去除效率(均超过85%)。GSSG与DDAB的凝聚作用为处理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
黄原胶是由黄单胞菌属产生的胞外多糖,是由一系列五糖重复单元链接形成的高分子杂多糖聚合物。黄原胶及其衍生物以其优异的稳定性、增稠性、乳化性、悬浮性、流变性、耐酸碱性、耐温性,耐盐性等性能,广泛应用于日用化学品、食品、医药、水处理、石油开采等多个行业领域。本文介绍了黄原胶的结构、性质、生产方法和改性技术,以及黄原胶寡糖的性质、制备和分离纯化方法,并概述了黄原胶及其改性产物的应用情况,提及了当前黄原胶生产中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非水相泡沫在化妆品、多孔材料、生物医药、油气开发等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表面张力较低等原因导致发泡困难,稳定性差,因此与泡沫相关的领域,一直是被攻克的难点。表面活性聚集体具有密度高,有序性良好等性质,可有效降低界面张力,被广泛应用于相关领域。文章以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主剂,与甲酰胺和癸醇融合,制备出不同的表面活性聚集体并对其表征,观察非水相溶剂的起泡性和稳定性能。 结果表明:表面活性聚集体均为层状液晶结构,属于非牛顿流体,有剪切-稀释的流变现象,并且表面活性剂的含量越高,表面活性聚集体层状液晶的结构越稳定,泡沫随层状液晶质量含量上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SDBS/癸醇/甲酰胺的稳泡能力优于SDS/癸醇/甲酰胺,以甲酰胺为非水相时,SDBS/癸醇/甲酰胺中层状液晶为60%(w/%)时,泡沫稳定时长55 h以上。当非水相为癸醇时,SDBS/癸醇/甲酰胺中层状液晶为60%(w/%)时,泡沫稳定时长6 h以上。
果胶是一种组成和结构复杂的天然植物亲水性胶体,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的细胞中。因果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稳定性、胶凝性、乳化性等性质以及安全无毒、生物相容性良好、可生物降解的天然属性和降低胆固醇、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等多种生理活性,且利用其分子结构中的羟基、羧基、糖苷键等活性官能团进行物理、化学、酶处理及复合改性后能显著改善其理化性质、增强其功效性能,使得果胶及其改性产物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在日用化工、功能材料、可降解生物质材料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浅述了果胶的来源、结构和典型理化性质与功能特性,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果胶的提取方法、分离纯化技术和改性手段,同时概述了果胶及其改性产物的应用情况,并提及了果胶及其改性产物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将来的研发方向和发展前景。
阿拉伯胶是一种来源于合金欢树(Acacia sengal (L.) Willdenow)及其它亲近树种的具有高度支化结构和复杂组成的天然植物胶。因阿拉伯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增稠性、乳化性、稳定性等性质以及安全无毒、生物相容性良好、可生物降解的天然属性,且利用其分子结构中的羟基、糖苷键等活性官能团进行物理、化学、酶处理及共混/复合后能显著改善其理化性质、增强其功效性能,使得阿拉伯胶及其改性产物和复合物在日用化工、食品、医药、纺织印染、油墨、功能材料等多个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浅述了阿拉伯胶的名称、来源、结构和典型理化性质与功能特性,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阿拉伯胶的提取方法和再加工工艺,同时介绍了阿拉伯胶及其改性产物和复合物的应用情况,并提及了阿拉伯胶及其改性产物和复合物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发方向与发展前景。
研究重组人钙网蛋白(recombinant human calreticulin,rh-CRT)促雄激素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小鼠毛发再生的作用。建立AGA小鼠模型,局部应用rh-CRT,研究rh-CRT对毛发再生的影响。通过观察不同时间毛发整体外观和局部外观评估毛发的再生,采用颜色测试仪检测皮肤的黑色素指数,利用皮肤镜观察不同类型毛发直径的变化,扫描电镜检测毛小皮的改变,并进一步通过HE染色研究皮肤和真皮脂肪厚度以及毛囊的数量。结果发现,rh-CRT促进AGA小鼠毛发的再生,增加黑色素指数,并显著提高AGA小鼠粗毛和细毛的直径,修复睾酮组(testosterone,TES)诱导的毛小皮的损伤。从皮肤冠状面观察发现rh-CRT显著促进AGA小鼠毛囊数量的表达,并增加皮肤和真皮脂肪的厚度。这些结果表明rh-CRT可以促进AGA小鼠毛发的再生,在防脱产品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述了皮肤微生态调节型产品的评价方法,包括体外和人体测试方法,用于指导相关产品的研发与评价。化妆品可以通过直接改变皮肤微生物数量、生长代谢、群落结构、群体效应或通过调节皮肤免疫反应、改善皮肤生理功能等方式调节皮肤微生态平衡。皮肤微生物的数量、生长代谢水平、群体效应、皮肤免疫反应状态等评价指标常采用体外法。皮肤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皮肤生理状态常采用人体测试法,并结合16S rRNA扩增子测序、ITS扩增子测序、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等高通量测序技术。不同评价方法评估的维度和优势不同,体外法更具有靶向性,条件易于控制,但模型过于简单缺乏活性;相比之下,人体测试法更具有全观性,更符合真实使用场景,但很难定性个体差异、产品使用与微生物组变化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在评价过程中采用体外和人体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互补不同评价方法的局限性,能为产品的效果提供更完整的证据链。
以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为乳化剂,采用均质乳化法制备W/O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偏光显微镜、表面张力仪、接触角测量仪和流变仪研究了油脂的极性、流变改性剂对W/O型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极性油脂,极性油脂制备出来的W/O型Pickering乳液液滴更小,稳定性能更优,其中霍霍巴油制备的Pickering乳液粒径分布较窄,形状均一,稳定性好;添加流变改性剂后,Pickering乳液的粒径有一定的下降,常温稳定性和低温稳定性均有小幅度提升,对于不同的油脂,与之结构上存在相似性的流变改性剂对粒径的降低及稳定性的提高效果较好。不同油脂制备的W/O型Pickering乳液均为非牛顿流体,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Pickering乳液的黏度降低,并且所有Pickering乳液的弹性模量(G')高于黏性模量(G"),均为凝胶乳液,线性黏弹区为0.001%~0.100%,添加流变改性剂后,Pickering乳液的黏度上升,剪切稀化现象基本不变,但线性黏弹区增大,可能与Pickering乳液的粒径和油水界面能的变化有关。
采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了辛烷磺酸钠(SOS)/溴化1-癸基-3-甲基咪唑鎓([C10mim]Br)以及SOS/溴化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鎓([C14mim]Br)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得到了临界胶束浓度(cmc)、平衡表面张力(γcmc)、表面压(Πcmc)、饱和吸附量(Γmax)和气液界面吸附分子的最小截面积(Amin)等参数。应用Rubingh正规溶液理论,计算了混合胶束的组成(X1m)、活度系数(f1m和f2m)及分子相互作用参数(βm),所研究的体系均表现出了强协同增效作用,与[C10mim]Br相比,SOS与[C14mim]Br间的相互作用更强。热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也表明了混合胶束是自发形成的,且为热力学稳定体系。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体系的浊度,结合目视观察与吸光度数值绘制了各体系的相图,SOS与[C10mim]Br和[C14mim]Br的复配体系均存在3个浓度区,即低均相溶液区、两相区和高均相溶液区。
瓜尔胶是从瓜尔豆种子胚乳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半乳甘露聚糖胶。因瓜尔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增稠性、胶凝性、成膜性等性质以及天然无毒、生物相容性良好、可生物降解的天然属性,且利用其分子结构中的羟基、糖苷键等活性官能团进行分子修饰、化学交联、接枝共聚、氧化等改性手段处理后能显著改善其理化性质、增强其功效性能,使得瓜尔胶及其改性产物被广泛应用于日用化工、造纸、食品加工、石油开采、生物医药、水处理等多个行业领域。本文浅述了瓜尔胶的名称、来源和结构及其性质、提取工艺和改性方法,同时介绍了瓜尔胶及其改性产物的应用情况,并提及了瓜尔胶及其改性产物当前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的研发方向。
随着现代不良生活习惯的普遍发生、环境污染的加剧,油性敏感皮肤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但确切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晰。本文回顾了油性敏感皮肤的定义及特征,综述了其可能的发生机制,包括皮脂腺分泌过多、表皮屏障功能降低、皮肤微生态失衡、炎症反应、神经与血管高反应等,并深入分析不同发生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针对这些机制,探讨了油性敏感皮肤的一系列干预护理建议,包括与干性敏感皮肤的护理差异、护肤品功效选择、生活习惯调整,有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科学有益的参考。
非水相泡沫在石油开采、功能材料、日用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非水相泡沫的研究进展影响着相关行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其自身的界面张力和介电常数较低,致使发泡难度较大。为解决非水相体系发泡困难的问题,文章通过制备纳米SiO2颗粒,经TEM,FT-IR及XRD对颗粒进行表征,采用3-缩水甘油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对纳米SiO2颗粒润湿性进行调控,研究纳米SiO2颗粒对非水相溶剂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GPTMS改性后,颗粒的接触角范围扩大至34.7°~116°之间;且能有效降低不同溶剂的表面张力并增加溶剂体系的黏度;当颗粒质量分数为7%,粒径为10 nm时,非水相产生的泡沫体积随纳米SiO2颗粒接触角的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泡沫稳定性随纳米SiO2颗粒接触角的增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甲酰胺体系中,当颗粒接触角为92.3°时,泡沫体积最高可达到12 mL,泡沫稳定时长可达63 d;在乙酸苄酯体系中,当颗粒接触角为79.5°时,泡沫体积最高可达到7 mL,泡沫稳定时长可达47 d;在癸烷体系中,当颗粒接触角为60.3°时,泡沫体积最高可达到4 mL,泡沫稳定时长可达8 d。
研究合成了具有温度和pH响应性的PNIPAM/PAphe互穿纳米水凝胶,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动态光散射仪、光纤光谱仪等技术,详细研究了互穿纳米水凝胶的结构和形貌、粒径与分散性、温度和pH响应性、结构色调控与光子晶体自组装,以及凝胶化转变行为。根据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图确认了两种网络的有效互穿和其良好的单分散性。通过粒径分析可以得到随着PAphe含量的增加,互穿纳米水凝胶的粒径相应增大,但单分散性保持良好。利用温度和pH敏感性实验证明了该互穿纳米水凝胶的智能调控响应性,具体表现为:在温度上升或pH值下降的条件下,其粒径显著减小。结合光纤光谱图,进一步发现该互穿纳米水凝胶能够通过调整粒径大小来实现其结构色的可调控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试管倒置法发现在相变温度(32 ℃)以上该纳米凝胶具有从溶胶转变到凝胶的能力,展现了其在高度可调控的光学材料及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建立同时测定美白化妆品中10种植物原料指标性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样品经80%(体积分数)甲醇水溶液超声提取后,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F5(3.0 mm×100 mm,2.6 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同时扫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0种指标性成分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检出限(LOD)为0.07~1.93 μg/kg,定量限(LOQ)为0.22~6.42 μg/kg。在低、中、高3个质量浓度水平下,水基类、膏霜类、乳液类和面膜类基质样品中10种指标性成分的回收率为80.5%~122.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10.1% (n=6)。该方法准确灵敏,前处理简单,适用于多种基质类型的美白化妆品中多种植物原料指标性成分的定性鉴别及定量测定。
建立了同时测定化妆品中13种防腐剂(乙酰丙酸、对羟基苯乙酮、覆盆子酮、对茴香酸、辛酰羟肟酸、羟基乙氧基苯基丁酮、甲基异噻唑啉酮、苯氧乙醇、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甲酯、氯苯甘醚、脱氢乙酸、5-溴-5-硝基-1,3-二噁烷)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和质谱确证方法。不同基质类型的化妆品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后,使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 (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以0.1%磷酸水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为275,230和210 nm。对疑似阳性的样品,进一步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或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确证。结果表明,13种防腐剂组分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检出限为0.4~100.0 mg/kg,定量限为1.2~250.0 mg/kg。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13种目标组分在3种基质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4.0%~115.4%,相对标准偏差为0.5%~4.8%(n=6)。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好、精密度高,适用于化妆品中常见表外防腐剂和准用防腐剂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随着人们对限制有害排放的日益关注,开发无硫、无磷的绿色润滑油添加剂已变得极为必要。虽然硼基小分子化合物作为绿色润滑油添加剂已被广泛研究,但其大分子类似物却鲜少用于环境友好的润滑油添加剂。本文以甲基丙烯酸硬脂酸酯和异丙烯基硼酸频哪醇酯为原料,通过自由基共聚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投料比的含硼共聚物(Sn-r-Bm, n=1, m=1/3, 1, 2, 3, 5, 9)。所得的Sn-r-Bm共聚物可均匀分散于基础油PAO-10中,形成胶束状聚集体,其流体动力学直径在9.7~52 nm范围内。SRV-IV振荡往复摩擦试验表明,与PAO-10相比,共聚物基础油分散液的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分别降低了62%和97%。此外,S1-r-B1的基础油溶液表现出(850±100) N的优异承载能力。这些优越的润滑性能源于在润滑钢表面形成由Sn-r-Bm、硼氧化物和氧化铁组成的保护摩擦膜。因此,含硼共聚物可以看作是一类新型的不含硫、磷元素的高效减摩抗磨的环保型润滑油大分子添加剂。
近年来,受到脱发困扰的人群数量持续增加并向年轻化发展,消费者对防脱发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日渐增多,国内外对防脱发功效原料和产品的研发越来越重视。然而,针对防脱发化妆品功效评估和功效成分的测试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因此亟待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用于衡量防脱发化妆品功效。本文从毛发的基本结构和毛囊的生长周期出发,梳理了调控毛囊周期的相关信号分子、信号通路和反馈机制,为防脱发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和功效验证,以及防脱发产品的功效评估的相关方法和技术提供了基本理解,并基于正常毛发周期的变化提出了减少和延缓脱发的方法以及相应的化妆品策略。本文旨在基于毛囊生长周期机制为防脱发功效原料和产品的功效评估提供建议,从而为未来防脱发功效原料和产品研发提供参考标准。
生物体不同组织维系正常的生理功能离不开天然润滑剂对组织摩擦界面的润滑作用。当组织界面因各种因素导致润滑功能丧失时,即需要依靠功能性外源润滑材料提供润滑功能。本研究在详细介绍天然润滑剂的种类及生物界面润滑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不同组织摩擦界面的润滑策略和聚合物润滑材料构建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用于皮肤保湿润滑、关节软骨润滑、黏膜润滑、抗组织粘连和医用导管润滑等聚合物材料的作用机理、润滑性能和兼具的生物学功能,强调了这些聚合物材料在降低组织摩损和促进受损组织修复方面的独特贡献。此外,还对聚合物润滑材料的功能性优化和应用开发进行了前瞻性展望,希望为聚合物材料在生物组织界面润滑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为解决防晒乳液中有机防晒剂带来的油腻感和刺激性风险,文章使用包覆了有机防晒剂的固体脂质纳米粒,通过两步乳化法制备了外油相为硅油,内油相为有机防晒剂的O/W/Si多重防晒乳液;分析了外硅油相体积比、W/O乳化剂用量、无机盐对乳液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防晒乳液的体外防晒性能、抗水性及防晒剂皮肤渗透性能的不同。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含有22.5%的外硅油相、2.5%的乳化剂及0.2%的NaCl所制得的O/W/Si多重防晒乳液稳定性最佳;O/W/Si多重防晒乳液的SPF值和抗水性略高于W/O防晒乳液,但显著高于O/W防晒乳液;对比于W/O防晒乳液,O/W/Si多重防晒乳液中有机防晒剂的体外经皮渗透率降低了约60%,具备更高安全性,展现了在防晒化妆品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采用Pickering乳液模板法以亲水性二氨基硅烷和疏水性辛基硅烷制备Janus-SiO2纳米颗粒,红外、热重、接触角和Zeta电位结果表明氨基硅烷和辛基硅烷分别成功接枝在SiO2颗粒表面。以Janus-SiO2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当均质强度为15 000 r/min、Janus-SiO2颗粒质量分数为1.0%、水油体积比5∶5时乳化效果最佳,液滴平均粒径约为56.6 μm;且该Janus-SiO2颗粒可制备高内相乳液并具有低能乳化及油相普适性。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乳液可在室温下稳定两个月以上并且在4~90 ℃环境下保持稳定;在水相pH较低或较高以及高质量浓度NaCl下均可成乳,表明该乳液具有优异的耐酸碱性和耐电解质性,同时随着电解质质量浓度的增加乳液黏度有所增大。基于该Janus-SiO2颗粒制备的O/W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高温、高电解质条件下在油污清洗方面具有潜在应用。
口腔护理产品的美白功效指口腔护理产品通过去除牙齿表面的污渍、色素和牙菌斑,改善口腔环境所达到的美白效果。从口腔护理市场容量占比可见,美白功效始终是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国内外关于口腔护理产品美白功效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报道层出不穷,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影响着口腔护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口腔护理产品美白功效测试实验室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满足市场需求,而且有助于提高美白功效宣称产品的科学监管水平。为推动口腔护理产品美白功效测评方法的标准化,综述了国内外口腔护理产品美白功效实验室方法的设计原理、实验程序、检测技术及结果分析,从模型制备、染色方式、美白过程及应用评价四个维度进行了对比。以期提出科学严谨的标准化建议,为建立一套完整的口腔美白护理产品功效测试实验室方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