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今天是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痤疮的机理症状及祛痘型护肤品功效类型
    何陵玲,张毅,龚秋君,张青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 (5): 336-342.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0.05.010
    摘要867)   HTML57)    PDF(pc) (815KB)(3583)   

    痤疮是一种容易发生在青少年的炎症性皮肤病,有多个因素可导致痤疮的发生,包括内分泌失调,角质化异常等。介绍了痤疮的发生机理;阐述了痤疮的症状,包括根据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分类的各级症状和瘢痕;基于痤疮发生机理对祛痘型护肤品作用功效进行详细介绍,并简单介绍几款祛痘型护肤品类型,对症下药地选择不同功效的祛痘型护肤品。最后对痤疮型护肤品的正确使用及痤疮机理的完善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化妆品透皮吸收试验方法概述
    宋艳青,盘瑶,赵华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12): 824-829.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12.010
    摘要1709)   HTML93)    PDF(pc) (1895KB)(2694)   

    概述了化妆品透皮吸收的途径和理论,介绍了扩散池法、胶带粘贴技术和光谱方法等体外和体内的透皮吸收的评价方法,提供了评价化妆品透皮吸收能力的新思路,展望了化妆品透皮吸收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化妆品功效评价(ⅩⅢ)——消费者使用测试
    刘唯一,周琳,赵华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6): 485-490.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6.002
    摘要5045)   HTML202)    PDF(pc) (965KB)(2128)   

    化妆品功效宣称应当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化妆品功效评价试验是重要的评价手段之一,包括人体功效评价试验、实验室试验和消费者使用测试。消费者使用测试具有简易灵活、直接受众面广、采集信息量大的特点,相比于人体功效评价试验和实验室试验成本更低,还可为企业提供更多科学实用的消费者信息。介绍了《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对于消费者使用测试方法的项目要求和技术导则,包括提出问题、明确所需信息、设计信息收集方法、组织和实施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资料、报告和解释调研结果等测试步骤,以及样品、受试者、测试环境相关要求,重点就消费者人数的确定、测试方法的选择、数据分析方法和报告撰写要求进行了详细论述。为化妆品功效评价中的消费者使用测试试验设计提供参考,为化妆品功效宣称提供科学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水飞蓟素在皮肤科的功效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进展
    杨延音,杨治国,胡世国,李艳,薛强,孙化富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4): 259-263.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04.011
    摘要930)   HTML27)    PDF(pc) (803KB)(2043)   

    综述了水飞蓟素在皮肤科的功效及作用机制,包括抗光损伤、抗氧化、延缓皮肤衰老、美白、保护毛发、治疗黄褐斑、治疗酒渣鼻及疤痕修复等,介绍了水飞蓟素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现状,包括防晒霜、精华霜、眼霜、洗液、面膜等,并展望了其在化妆品行业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Pickering乳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喻明英,王靖,杨成,曹光群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6): 398-402.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06.009
    摘要1115)   HTML88)    PDF(pc) (1233KB)(1928)   

    从Pickering乳化剂种类及其稳定的化妆品乳液、功效成分的包埋缓释及促进透皮吸收、Pickering乳液聚合制备高分子微球几个方面对Pickering乳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加拿大稠油油田油溶性降黏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肖洒,孙玉豹,王少华,吴春洲,舒展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9): 832-838.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9.004
    摘要288)   HTML19)    PDF(pc) (1403KB)(1872)   

    加拿大M油田油藏温度低,油藏埋深浅,原油黏度高,含水少,流动性差,针对M油田稠油特性,研制了油溶性降黏剂PH-OV。实验研究表明:油溶性降黏剂PH-OV的较优组成为4%酯化改性聚醚+15%二乙二醇二丁醚+81%芳烃类溶剂油,PH-OV质量分数达到3%时,对M油田稠油降黏率可达到85.2%;加量达到5%以上时,在14~80 ℃内的降黏率均可达到80%以上。随着原油含水率的增高,降黏率随之增大,60%含水率时降黏率达到98.5%。该降黏剂可有效降低原油屈服值,对原油降黏性能稳定可达168 h以上,辅助冷水驱油效率可达到30.03%,相比水驱冷采提升了12.86%。油溶性降黏剂PH-OV可适用于M油田稠油冷采,具备有效实施提高采收率的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化妆品功效评价(Ⅻ)—皮肤生理学检测在化妆品功效评价中的应用
    马雪,宋艳青,盘瑶,赵华,卢永波,范展华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 (1): 14-19.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0.01.003
    摘要812)   HTML39)    PDF(pc) (864KB)(1868)   

    阐述了皮肤生理学检测的概念,介绍了皮肤形态组、脂质组、微生物组、功能组等生理学检测方法和指标在化妆品功效评价中的应用,为化妆品进行人体功效评价时皮肤生理学指标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和指导,并对皮肤生理学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皮肤本态数据库的中青年女性面部皮肤综合状态评价模型构建
    杨笑笑,李泽巧,张宝江,赵梦梦,王梓旭,杜一杰,易帆
    日用化学工业    2022, 52 (1): 56-61.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2.01.009
    摘要445)   HTML25)    PDF(pc) (1081KB)(1823)   

    从中国女性皮肤本态数据库(北京工商大学)中随机抽取22~42岁女性志愿者1 085例,采集志愿者的皮肤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初步降噪,得到皮肤状态核心指标,并采用KMO检验和巴利特球形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根据主成分分析法计算评价模型的各项系数,最终构建皮肤状态综合评价模型。皮肤状态相关的核心指标包括:年龄、皮肤总弹性、皮肤光泽度、黑色素含量、血红素含量、水分含量、经皮水分散失量、肤色ITA°、油脂含量、毛孔数量等10项。该模型对女性的综合皮肤状态给予客观的量化判定,弥补了肉眼判断受到的周围环境以及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解决了皮肤评价的时空限制,采集相关指标数据即可对女性皮肤进行有效评价。研究结果可为女性皮肤状态综合判定提供技术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化妆品乳液及乳化新技术(Ⅱ)——水包水乳液的构建及其应用
    陈凤凤,齐佳悦,倪鑫炯,李云兴,杨成,孙亚娟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4): 272-280.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4.002
    摘要795)   HTML41)    PDF(pc) (1467KB)(1813)   

    在水包油和油包水乳液的基础上,综述了水包水乳液制备的技术发展。首先简单概述了水包水乳液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水包水乳液在形貌、粒径上的调控,深入探讨了乳液增强水包水乳液的稳定性。最后介绍了水包水乳液在制备微凝胶、活性物包载递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展望了水包水乳液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为基于水包水乳液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化妆品经皮渗透研究进展——评价方法及促渗技术
    杨曼丽,周明月,胡雪情,陈风,何聪芬,贾焱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 (11): 793-798.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0.11.010
    摘要1556)   HTML55)    PDF(pc) (893KB)(1633)   

    对于化妆品中应用的经皮递送系统,列举常见的促渗方法,包括化学促渗技术、纳米技术(纳米乳液、纳米晶体、脂质体、类脂囊泡、微胶粒等)、物理促渗技术(离子导入、超声导入、微针)以及生物促渗技术等。对化妆品体外透皮吸收试验方法(体外扩散池法、数学模型、三维皮肤模型、液质联用、拉曼光谱)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化妆品经皮渗透方法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敏感性头皮与微生态屏障
    任慧,汤小芹,陈明华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 (9): 638-642.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0.09.010
    摘要565)   HTML26)    PDF(pc) (844KB)(1632)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敏感头皮及其微生态屏障的研究,包括头皮上常见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和头皮的相互作用,微生态屏障对敏感性头皮的重要性。讨论了头皮微生物群落对头皮的积极以及负面作用的发生途径,分析了敏感性头皮常见症状,以及其对应现象下头皮微生物分布的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聚甘油脂肪酸酯的性质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刘晓青,刘宇航,陈玉燕,蒋丽刚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 (2): 118-123.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0.02.008
    摘要1114)   HTML53)    PDF(pc) (780KB)(1607)   

    概述了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合成、结构和性质,介绍了聚甘油脂肪酸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卸妆类产品、清洁类产品、化妆水、O/W乳霜、W/O膏霜和彩妆产品,并展望了聚甘油脂肪酸酯产品的发展方向及其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6种常见中草药在防脱化妆品中的运用前景
    袁阳明,曾衍生,毛善巧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10): 674-680.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10.008
    摘要594)   HTML27)    PDF(pc) (1068KB)(1565)   

    综述了脱发的机理,对生姜、知母、红花、人参、侧柏、龙血竭6种中草药的药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这6种中草药在防脱化妆品中的运用提出展望。旨在为中草药防脱化妆品的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皮肤黑色素形成机理与干预机制
    陈卓仪,刘晓英,郑雅婷,洪婷,刘潭林,杜志云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2): 113-117.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02.010
    摘要1064)   HTML50)    PDF(pc) (942KB)(1483)   

    皮肤黑色素形成机理与美白研究息息相关,综述了皮肤黑色素的形成机理及其在细胞水平上的调控,同时也对黑色素的干预机制,包括黑色素合成通路、运输路径、分解及代谢和内外因素干预调节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皮肤黑色素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月桂醇聚醚-6羧酸对皂基洁面泡沫的影响
    李芳芳,汤小芹,陈明华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9): 590-596.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09.006
    摘要1465)   HTML59)    PDF(pc) (1291KB)(1441)   

    洁面泡沫以其使用方便、泡沫细腻绵密等优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文章主要以皂基体系为基础洁面泡沫配方,研究了月桂醇聚醚-6羧酸以及pH对体系的发泡力和泡沫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月桂醇聚醚-6羧酸对皂基洁面泡沫体系的使用肤感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月桂醇聚醚-6羧酸总质量分数为9%,月桂酸和肉豆蔻酸质量比为2∶1条件下,月桂酸、肉豆蔻酸、月桂醇聚醚-6羧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2%和3%时,体系的发泡力和泡沫稳定性较佳;pH对体系的影响较小,在pH=9.55时,具有较佳的发泡力和泡沫稳定性;经过消费者调研,发现月桂醇聚醚-6羧酸能够明显改善皂基洁面泡沫洗后的干涩肤感,促进了皂基洁面泡沫的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皮肤中神经酰胺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王贺聪,何聪芬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1): 51-57.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01.011
    摘要1168)   HTML74)    PDF(pc) (1101KB)(1419)   

    概述了神经酰胺的结构、理化性质及在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主要介绍了神经酰胺的制备、分离、检测方法,以及在医药、化妆品中的应用。展望了神经酰胺抗衰老、美白作用和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应用,为神经酰胺更广泛安全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化妆品乳液及乳化新技术(I)——皮克林乳液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陈凤凤,陶胜男,龚穗菁,张圣伟,孙亚娟,杨成,李云兴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2): 89-97.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2.002
    摘要2099)   HTML146)    PDF(pc) (1608KB)(1328)   

    随着对化妆品生产满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的提高,开发“无表面活性剂”的乳液类化妆品已经引起了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胶体颗粒稳定的乳液被称为皮克林乳液,其拥有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好、乳化过程发泡少和对环境无污染等诸多优点;尤其是植物来源的胶体颗粒稳定的皮克林乳液,在化妆品中展现出巨大的商品化潜力。文章首先总结了皮克林乳液的稳定机理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而论述了皮克林乳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优势,从而为进一步拓展皮克林乳液在化妆品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
    陆佳, 田晓晓, 金叶玲, 陈静, 丁师杰
    日用化学工业    2014, 44 (8): 460-466.   doi: 10.13218/j.cnki.csdc.2014.08.103
    摘要675)      PDF(pc) (1480KB)(1257)   
    简要介绍了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理,即机械阻隔机理和三维黏弹粒子网络机理。从球形固体颗粒稳定的乳液、片层状固体粒子稳定的乳液以及不同环境响应型乳液(如pH、温度、电场、磁场)等方面对目前Pickering乳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概述了Pickering乳液在乳液聚合、功能材料的制备、药物释放和催化剂的分离回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最后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我们该如何看待全氟或多氟烷基物质(PFAS)?
    邢航,窦增培,肖子冰,肖进新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 (1): 49-53.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0.01.009
    摘要4484)   HTML79)    PDF(pc) (744KB)(1238)   

    全氟辛基磺酰氟/全氟辛烷磺酸/全氟辛烷磺酸盐及其衍生物(PFOS)和全氟辛酸/全氟辛酸盐及其衍生物(PFOA)在全球及生物圈内的广泛分布引起了环境学家和毒理学家的批判,国际社会已出台相应法案和行动措施对其进行淘汰和限制,而如今国际上一些学者又将目标扩大到了整个全氟或多氟烷基物质(PFAS)领域,公众也对此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并非所有PFAS都有明确的健康风险,但它们的通性是非常稳定,难于降解,因而受人诟病。近日在全球化学化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化学与工程新闻”(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C&EN)的网站上,发表了题目为《如何摆脱PFAS》的文章。其中的很多观点反映了主流看法,即反对“一刀切”,应对具体物质根据其必要性和可替代性进行区分对待,同时反对无限制的生产和应用PFAS,积极寻求替代品。我们赞同该文的思路,但也有异议,主要体现在视角的差异以及区分标准上,以及对其中激进观点的反对。《如何摆脱PFAS》一文更多侧重来自环境学家的主张,我们则是PFAS的科研工作者及技术开发者,同时也是PFAS一个小量的、细分产品的生产者;上文的作者采取的是发达国家视角,我们则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更细致地、深入地看待分类的问题。中国应努力在这场标准制定的历史进程中积极参与,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不要盲从,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执行方案,尤其不能冒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地骨皮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学功效研究进展
    徐鹤然,赵乐,张晓娜,化璟琳,王敏,赵华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5): 450-456.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5.013
    摘要631)   HTML13)    PDF(pc) (1176KB)(1238)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的干燥根皮,是一类应用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具有很高的生物学功效和药用价值。地骨皮含有多种生物碱类、有机酸及其酯类、苷类、甾醇类、香豆素类、蒽醌类、黄酮类等有效成分,药理活性丰富,同时也具有治疗皮肤损伤和美容护肤的功效。本研究重点讨论了地骨皮的来源与分布、有效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作用机制、美容护肤作用及研究现状等,并对地骨皮作为天然功效原料在美容护肤和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表面活性剂对皮肤的不良反应、评价体系及防护
    吴文海,何一凡,刘宇红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3): 235-242.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3.011
    摘要1246)   HTML34)    PDF(pc) (1008KB)(1235)   

    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护肤品和皮肤清洁类产品,但频繁使用或不当接触表面活性剂可导致皮肤刺激、敏感或屏障功能损伤,引起皮肤不良反应。为了皮肤的安全,本文针对表面活性剂作用于皮肤的结构和成分,梳理其作用于皮肤的途径,基于该途径和皮肤症状两个维度建立评价体系,并对减缓表面活性剂刺激的功效成分及其作用原理进行分析总结,为抗敏抗刺激功效成分及温和型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研发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化妆品植物原料(Ⅶ)——抗真菌的植物原料的研究与开发
    柳婧璇, 金建明, 吴华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3): 259-266.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03.003
    摘要138)   HTML15)    PDF(pc) (1458KB)(1221)   

    文章介绍了皮肤真菌及其相关皮肤疾病,总结了植物提取物的抗真菌作用机理及其相应作用靶点。植物中具有抗真菌的活性成分主要为酚类、生物碱、黄酮、萜类、甾体和精油等。这些植物抗真菌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而产生抗真菌功效:破坏细胞壁结构的作用靶点是抑制β-葡聚糖合酶、几丁质合酶和甘露聚糖合酶活性;作用于细胞膜的靶点是细胞膜的结构组分麦角甾醇和鞘脂,通过抑制其相关合成酶麦角甾醇合酶、丝氨酸软脂酰辅酶A转移酶、神经酰胺合酶和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合酶,以及直接靶向结合麦角甾醇和鞘脂来破坏真菌细胞膜结构;另外,酚类、生物碱、黄酮、萜类和精油也可以靶向作用于线粒体,通过诱导活性氧积累、抑制ATP合成和质子泵,破坏线粒体呼吸和代谢系统,而产生抗真菌作用。文章通过对植物中的不同抗真菌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的阐述,希望能为抗真菌植物原料在化妆品中的开发提供借鉴,更好地维持皮肤健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磁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王军,张晨龙,杨许召,白亚榕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6): 546-553.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6.012
    摘要616)   HTML30)    PDF(pc) (1089KB)(1209)   

    磁性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同时具有表面活性和对磁响应双重功能的表面活性剂,允许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可以简单的由磁场的“开”和“关”来控制。本文综述了磁性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合成、性能和应用研究进展。具有磁响应的反离子与表面活性基团可通过正负离子静电吸引或金属离子与表面活性基团形成络合物相结合,磁性表面活性剂比非磁性母体表面活性剂具有优异的表面性能,如低的表面张力和小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外加磁场能够进一步降低磁性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磁性表面活性剂的磁矩主要由金属离子所决定,烷基三甲基铵类磁性表面活性剂的磁矩大于烷基咪唑类磁性表面活性剂的磁矩。磁性表面活性剂在药物输送、微乳液、纳米材料、杀菌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性能,预示这类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制备方法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清霞,徐梦漪,温子敏,朱永闯,龚盛昭,张勇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10): 681-687.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10.009
    摘要808)   HTML64)    PDF(pc) (802KB)(1205)   

    综述了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结构特点、制备工艺,概括了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用于化妆品的作用和添加形式,介绍了NLC在化妆品中作为防晒剂载体、活性物质载体、缓释载体的研究情况,展望了该技术在化妆品领域的发展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微乳液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
    毛雪彬,杜志平,台秀梅,刘晓英
    日用化学工业    2016, 46 (11): 648-653.   doi: 10.13218/j.cnki.csdc.2016.11.008
    摘要590)      PDF(pc) (851KB)(1205)   
    综述了微乳液与普通乳状液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对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和体系结构、性质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手段作了介绍;探讨了微乳液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皮肤糖化反应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抗糖化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发展现状
    李汇柯,冯楠,王闻博,李钧翔,何聪芬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2): 153-160.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2.012
    摘要1537)   HTML95)    PDF(pc) (1200KB)(1186)   

    通过对皮肤糖化发生机制的介绍,详细阐明了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皮肤的影响;介绍了对抗皮肤糖化作用的措施及其作用机制。总结了现阶段宣称抗糖化功效的化妆品品牌及成分,并分析了市场中抗糖化化妆品开发上的不足,旨在为抗糖化化妆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壳聚糖改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杜晶晶,韩肖惠,王博,徐靖,张彰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1): 56-62.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1.010
    摘要573)   HTML24)    PDF(pc) (1261KB)(1112)   

    壳聚糖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绿色天然生物聚合物,因其优异的性能而备受人们关注。概述了壳聚糖改性制备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烷基化、季铵化、羧甲基化、酰化等,对其改性条件及产物性质进行了概括,并介绍了其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总结了壳聚糖改性制备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规律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防脱生发日化原料研究进展
    丛妍,姜春鹏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 (3): 188-193.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0.03.009
    摘要1043)   HTML82)    PDF(pc) (840KB)(1107)   

    通过总结近几年市场上推出的具有防脱生发功效的日化原料,在研究毛囊的生物特性和脱发(尤其是脂溢性脱发)的发病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每种原料的作用机理,总结了日化原料的复配规律,并对未来防脱生发的原料开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化妆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文霞, 杨秀茳, 谢小保
    日用化学工业    2015, 45 (2): 110-114.   doi: 10.13218/j.cnki.csdc.2015.02.012
    摘要372)      PDF(pc) (858KB)(1107)   
    简要介绍了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状况,重点阐述了传统化妆品微生物检测方法的改进措施及用于检测化妆品微生物的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快速测试片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三磷酸腺苷(ATP)生物发光检测技术、电阻抗技术、荧光光电法和微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MVOCs)检测技术,提出了简便、快速、准确是化妆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核心理念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微胶囊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进展
    张慧娜,何一凡,李丽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 (2): 124-128.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0.02.009
    摘要1019)   HTML61)    PDF(pc) (812KB)(1074)   

    综述了微胶囊技术的发展,重点介绍了微胶囊在化妆品中应用的科研进展,并突出了微胶囊在化妆品市场中应用的实例。最后讨论了微胶囊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并基于化妆品发展现状,阐述了微胶囊在化妆品领域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复方精油对小鼠B16细胞内黑色素生成影响
    王莹,唐寅,吴亚妮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3): 214-219.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3.008
    摘要431)   HTML17)    PDF(pc) (1504KB)(1066)   

    为探讨一款复方精油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含量的效果,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一款复方精油进行成分分析;以促黑素细胞激素(α-MSH)诱导黑色素高表达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细胞)为模型,利用台盼蓝染色记数细胞、CKK8法测定复方精油对黑色素细胞活力的影响;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多巴氧化法测定细胞内的黑色素含量以及酪氨酸酶活性。结果显示,该复方植物精油中含有蒎烯(26.19%)、芳樟醇(12.98%)、檀香醇(9.39%)、乙酸芳樟酯(9.16%)等化合物;当复方精油质量浓度小于0.1 g/L时对B16细胞没有毒性,细胞增殖率高于90%;不同质量浓度的复方精油对α-MSH诱导的B16细胞内的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性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质量浓度为0.1 g/L时,对B16细胞内黑色素合成的抑制率为36.03%,对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为51.27%,其抑制黑色素生成效果最佳。综上所述,该复方植物精油能够显著抑制黑色素合成,抑制B16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神经酰胺Ⅱ脂质体的制备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王丽,刘瑞学,冷群英,毕凡星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11): 742-747.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11.008
    摘要772)   HTML52)    PDF(pc) (957KB)(1042)   

    通过乳化均质技术制备得到高含量(10%)神经酰胺Ⅱ脂质体,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该脂质体粒径均一,具有大量的马耳他十字液晶结构;该神经酰胺Ⅱ脂质体稠度适宜,细腻光滑,稳定性好,水溶性好,通过简单搅拌即可应用到化妆品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神经酰胺水溶性差,易结晶析出等问题。通过人体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添加1%神经酰胺Ⅱ脂质体(含10%神经酰胺Ⅱ)的乳霜,受试者的TEWL值(经表皮水分流失)在2 h内可恢复85%,皮肤含水量在1 h内增加39.58%,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皮肤屏障修复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植物精油的抑菌性探究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桂雨豪,孟潇,陈庆生,龚盛昭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3): 187-192.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03.010
    摘要664)   HTML30)    PDF(pc) (731KB)(1042)   

    通过6种精油抑菌性试验,发现肉桂精油、玫瑰精油、甜橙精油具有较好的抑菌性,其中含有高含量醛的肉桂精油抑菌效果最好。研究了在膏霜中添加肉桂精油对防腐体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未添加肉桂精油的膏霜中,防腐剂的用量需添加至0.25%才能对细菌和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添加了0.01%的肉桂精油的膏霜中,防腐剂的用量只需添加0.1%就能对细菌和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这说明肉桂精油可以降低化妆品中防腐剂的用量。通过皮肤刺激性试验,发现在均能通过防腐测试的前提下,添加了0.01%肉桂精油和0.15%防腐剂的膏霜L/D值为112.26,而只添加了0.25%防腐剂的膏霜L/D值为58.53,说明在化妆品中添加肉桂精油,在降低了防腐剂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化妆品的刺激性。但是,当防腐剂用量均为0.15%时,添加了肉桂精油的膏霜L/D值比未添加肉桂精油的膏霜L/D值略低,这说明肉桂精油本身具有轻微的刺激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三皮素对抗痤疮的功效研究
    卢伊娜,王光寅,谢红,谢智勇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1): 29-33.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01.007
    摘要1144)   HTML27)    PDF(pc) (1257KB)(1032)   

    以倒捻子果皮﹑厚朴树皮﹑石榴果皮3种植物皮提取物组成的三皮素溶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方法对其抗脂质过氧化﹑控油﹑抑菌﹑抗炎的功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三皮素在质量分数为1%时,对脂质过氧化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质量分数为0.1%的三皮素处理皮脂腺细胞24 h后,可显著下调胰岛素样受体 (IGF1R)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PPARγ) 的mRNA表达水平来降低细胞内脂质合成。三皮素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为0.03%。在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上,三皮素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白介素6 (IL6) ﹑前列腺素E2 (PGE2) 和一氧化氮 (NO) 的表达。三皮素作为一种天然来源的活性原料,可针对痤疮发病机制中的各大因素来发挥其对抗痤疮的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一类以对苯二胺为联接基的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王晨,许虎君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5): 293-297.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05.003
    摘要310)   HTML25)    PDF(pc) (1043KB)(1028)   

    以环氧氯丙烷,对苯二胺和N,N-二甲基烷基胺为原料,分两步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疏水链长的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C12、C16和C18,通过FT-IR和 1H NMR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测定了苯二胺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表面张力(γcmc)以及Krafft点、乳化、泡沫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在25 ℃时C12、C16和C18的cmc分别为3.29×10 -3,2.53×10 -4和3.14×10 -4 mol/L,γcmc分别为28.24,31.95和35.06 mN/m;C12和C16的Krafft点均小于0 ℃,C18的Krafft点为10 ℃;C12的发泡性优于C16和C18;C18的乳化性能强于C12和C16;C12、C16和C18均具有优异的抗微生物活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日用化学品用合成麝香
    周静
    日用化学工业    2016, 46 (9): 530-538.   doi: 10.13218/j.cnki.csdc.2016.09.009
    摘要412)      PDF(pc) (873KB)(1017)   
    简要介绍了合成麝香的分类及其代表物质,综述了目前合成麝香的毒性研究成果,比较了我国和欧盟对于合成麝香在化妆品中添加量的法规限定,阐述了日化产品中合成麝香的主要前处理和仪器检测方法,并对未来合成麝香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脂质对皮肤状态的影响及对相关化妆品研发的指导
    胡雪情,周明月,杨曼丽,陈风,何聪芬,贾焱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 (10): 717-724.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0.10.011
    摘要495)   HTML24)    PDF(pc) (854KB)(1017)   

    皮肤脂质通过不同的机制显著影响皮肤状态,进一步的研究需要使用脂质组学—— 一种更强大高通量、高分辨率的脂质分析工具,全面鉴定数千种皮肤脂质成分。通过对脂质结构和功能的验证,以研究单个脂质组分对皮肤状态的影响。文章从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态3个功能方面综述皮肤脂质对皮肤状态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对脂质组学数据如何促进皮肤脂质对皮肤状态影响机制的研究进行阐述,指导相关化妆品的研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硫辛酸酯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进展
    宋京九,郭晓丹,王东,祝钧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4): 356-362.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4.014
    摘要513)   HTML31)    PDF(pc) (1152KB)(1007)   

    硫辛酸既是药品,也是一种多功能抗氧化剂。以硫辛酸为原料的化妆品虽性能优秀,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不易保存、刺激性强等。且硫辛酸的不稳定性和弱水溶性也给实验人员带来研究上的不便。将硫辛酸和其他功效性原料结合为硫辛酸酯,可以改善硫辛酸的不足,同时增进功效。酯化反应是化学界最经典的反应之一,催化方式多而繁杂,且各自具有独特的优缺点。但据统计,只有其中几种方法使用频次最高,许多优秀的酯化方法常常被忽视。该文从化学催化和生物酶催化两个方面综述了硫辛酸酯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对每种方法的优劣加以分析,并对硫辛酸酯在化妆品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灵芝美容护肤作用机制及其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发展现状
    王倩,张佳婵,王昌涛,安全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2): 118-125.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02.011
    摘要794)   HTML31)    PDF(pc) (859KB)(999)   

    通过对不同产地、不同生长条件以及不同种属和部位灵芝成分的综述,阐明了不同条件下灵芝成分的差异性;概述了灵芝的美容护肤机制,总结了现阶段含灵芝的化妆品品牌及成分,并分析了市场中灵芝化妆品的开发缺陷以及技术上的不足,旨在为灵芝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2-十一烷基-N-羧甲基-N-羟乙基咪唑啉的合成及性能
    张高飞,张威,王丰收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 (3): 155-158.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0.03.003
    摘要620)   HTML7)    PDF(pc) (1046KB)(986)   

    以月桂酸、羟乙基乙二胺为原料,合成了十一烷基羟乙基咪唑啉,再与季铵化试剂氯乙酸乙酯反应合成了低盐含量的2-十一烷基-N-羧甲基-N-羟乙基咪唑啉(LSUHCI)。用FT-IR和质谱表征了十一烷基羟乙基咪唑啉中间体结构,并进行了组分定性定量分析,用FT-IR和 1H NMR表征了LSUHCI的结构,研究对比了其与普通型2-十一烷基-N-羧甲基-N-羟乙基咪唑啉(UHCI)的物化性能。结果表明,LSUHCI中NaCl含量为1.3%,是一种低盐型表面活性剂,LSUHCI的平衡表面张力(γcmc)为27.52 mN/m,临界胶束浓度(cmc)、润湿性和乳化性均优于UHCI,发泡性和稳泡性比UHCI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