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今天是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化妆品植物原料(Ⅶ)——抗真菌的植物原料的研究与开发
    柳婧璇, 金建明, 吴华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3): 259-266.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03.003
    摘要138)   HTML15)    PDF(pc) (1458KB)(1221)   

    文章介绍了皮肤真菌及其相关皮肤疾病,总结了植物提取物的抗真菌作用机理及其相应作用靶点。植物中具有抗真菌的活性成分主要为酚类、生物碱、黄酮、萜类、甾体和精油等。这些植物抗真菌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而产生抗真菌功效:破坏细胞壁结构的作用靶点是抑制β-葡聚糖合酶、几丁质合酶和甘露聚糖合酶活性;作用于细胞膜的靶点是细胞膜的结构组分麦角甾醇和鞘脂,通过抑制其相关合成酶麦角甾醇合酶、丝氨酸软脂酰辅酶A转移酶、神经酰胺合酶和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合酶,以及直接靶向结合麦角甾醇和鞘脂来破坏真菌细胞膜结构;另外,酚类、生物碱、黄酮、萜类和精油也可以靶向作用于线粒体,通过诱导活性氧积累、抑制ATP合成和质子泵,破坏线粒体呼吸和代谢系统,而产生抗真菌作用。文章通过对植物中的不同抗真菌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的阐述,希望能为抗真菌植物原料在化妆品中的开发提供借鉴,更好地维持皮肤健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皮肤微生态调节型产品的评价方法概述
    郑玉梅, 胡熔, 吴文海, 宋丽雅, 王闻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11): 1382-1390.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11.013
    摘要955)   HTML5)    PDF(pc) (1139KB)(930)   

    综述了皮肤微生态调节型产品的评价方法,包括体外和人体测试方法,用于指导相关产品的研发与评价。化妆品可以通过直接改变皮肤微生物数量、生长代谢、群落结构、群体效应或通过调节皮肤免疫反应、改善皮肤生理功能等方式调节皮肤微生态平衡。皮肤微生物的数量、生长代谢水平、群体效应、皮肤免疫反应状态等评价指标常采用体外法。皮肤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皮肤生理状态常采用人体测试法,并结合16S rRNA扩增子测序、ITS扩增子测序、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等高通量测序技术。不同评价方法评估的维度和优势不同,体外法更具有靶向性,条件易于控制,但模型过于简单缺乏活性;相比之下,人体测试法更具有全观性,更符合真实使用场景,但很难定性个体差异、产品使用与微生物组变化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在评价过程中采用体外和人体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互补不同评价方法的局限性,能为产品的效果提供更完整的证据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头发与头皮护理的科学基础(Ⅷ)——防脱生发体外评价方法以及植物防脱原料研究进展
    陈仙祺,马玲,陈殿松,常宽,王靖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8): 873-881.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8.003
    摘要299)   HTML28)    PDF(pc) (1619KB)(560)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大众的审美亦逐渐提高,人们对于外貌尤其是头发方面愈加关注,防脱、生发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脱发,是指头发脱落的一种生理现象,分为生理性脱发和病理性脱发。毛囊(HF)在毛发形态的形成和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细胞信号通路和生长因子参与调控毛囊生长周期。本文基于人真皮乳头细胞(HDPCs)模型,综述了几种体外应激诱导模型,通过模型中标记物的变化,以此来考察和筛选防脱原料的功效。此外,还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植物防脱原料,并概括其在毛囊中的作用机理,希望为今后防脱生发理论的研究和植物防脱原料开发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新型乳化体系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I)——液晶乳化体系
    周康夫, 晏佳怡, 尚亚卓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9): 1008-1017.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9.003
    摘要408)   HTML31)    PDF(pc) (4080KB)(491)   

    液晶乳化体系是一种新型的乳化体系,体系中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分子在油、水界面定向排列,形成长程有序、短程无序的液晶结构(通常为层状液晶)。乳化剂形成的层状液晶与皮肤角质层结构相似,使其在化妆品、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液晶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消费者对液晶乳化产品优势的逐步认可,液晶乳化体系在高端化妆品中正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液晶及液晶乳化体系,总结了影响液晶乳化体系中液晶形成的因素以及液晶乳化产品的性能,包括稳定性、锁水保湿性能、包裹、缓释及促渗透性能和肤感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液晶乳化体系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并对近年开发的特殊液晶乳化体系——液晶包结晶乳化体系、多重液晶乳化体系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现阶段液晶乳化体系在化妆品领域应用的局限性,并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旨在为液晶乳化体系的开发及有效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柞蚕丝素肽的抗氧化及美白功效评价
    李学军,米锐,王林美,李亚洁,陈雪,都兴范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8): 891-898.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8.005
    摘要228)   HTML40)    PDF(pc) (1442KB)(305)   

    开展柞蚕丝素肽的抗氧化及美白功效研究。结果显示,1号(分子量2 000-5 000 Da)和2号(分子量<2 000 Da)样品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是1.41和3.84 mg/mL,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分别是0.085和0.091 mg/mL,总还原力水平随着样品添加剂量的增加而升高。柞蚕丝素肽的添加对紫外氧化损伤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在美白功效评价方面,1号和2号样品对酪氨酸酶抑制率的IC50分别为3.65和5.84 mg/mL,并能够降低小鼠黑素瘤细胞内黑色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总之,柞蚕丝素肽具有抗氧化和美白活性,且分子量较大的1号样品优于2号样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脂质组学的敏感性皮肤表面脂质差异分析
    万宗元, 佟薇, 周淳, 胡坪, 欧阳胜, 章弘扬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9): 999-1007.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9.002
    摘要178)   HTML23)    PDF(pc) (1354KB)(298)   

    建立了基于脂质组学技术的人面部皮肤表面脂质采集、检测及分析方法,用于敏感性皮肤脂质代谢紊乱的研究。首先通过乳酸刺痛实验将青年女性志愿者分为敏感性皮肤组和非敏感性皮肤组,检测其生理指标并采集面部皮肤表面脂质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随后,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合t检验筛选出差异性成分并进行精准二级质谱鉴定,共指认出29种甘油三酯类(TG)差异性脂质。与非敏感性皮肤组相比,敏感性皮肤组中这些差异性TG的水平显著降低,并对相关生物学意义进行了阐述。本研究为敏感性皮肤发生机制的探索及相关护肤品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聚醚类破乳剂的构效关系
    何海峰, 孙立梅, 杨风斌, 刘凌枫, 王刚, 于滨, 吴达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5): 499-506.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05.001
    摘要101)   HTML14)    PDF(pc) (2691KB)(297)   

    油田采出液处理工艺中化学破乳剂的使用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并且节约成本,其中聚醚类破乳剂的应用最为广泛,研究聚醚类破乳剂的构效关系对于新型破乳剂的研发及应用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几种聚醚类破乳剂和反相破乳剂的破乳效果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然后根据沥青质分子的结构特点及现有聚醚类破乳剂和反相破乳剂的类型,选取了相应的模型分子,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中B3LYP/6-31G基组得到其最优分子几何构型和静电势分布图,并利用泛函M062X/6-31G基组计算了聚醚类破乳剂模型分子分别与沥青质模型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结合聚醚类破乳剂和反相破乳剂的破乳性能评价结果,进而分析了聚醚类破乳剂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由理论化学计算结果所推测的破乳剂的破乳性能差异与其实际破乳效果相一致:具有支状结构、聚合度较高的聚醚类破乳剂的效果优于线型结构、聚合度较低的聚醚类破乳剂;酚醛树脂聚醚的破乳效果优于酚胺树脂聚醚,而反相破乳剂中则是多元醇聚醚类反相破乳剂的效果较优。该工作的开展表明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进行破乳剂的构效关系研究是可行的,能够为未来新型破乳剂的制备及选用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提供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静电作用构筑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及其性能
    吴俊辉,潘婷,裴晓梅,崔正刚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8): 865-872.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8.002
    摘要138)   HTML15)    PDF(pc) (1784KB)(292)   

    以硬脂酸为原料,合成了长碳链的N-(2-(二甲基氨基)乙基)硬脂酰胺(C18N2N)。将C18N2N与天然有机酸肉桂酸(TA)按一定比例复配,即可得到一种新型表面活性剂。该表面活性剂通过非共价键的静电相互作用而形成,省去了繁琐的合成步骤。通过表面张力仪和流变仪测试了该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和γcmc分别为0.11 mmol/L和32.4 mN/m,表现出很强的聚集和吸附能力。在浓度为25 mmol/L时,该表面活性剂即可形成蠕虫状胶束,形成的黏弹溶液具有较好的耐温耐剪切性能。还考查了该新型表面活性剂作为压裂液的应用性质,发现该新型表面活性剂还具有优良的携砂性能,沉降速率仅为0.26 cm/min。该表面活性剂制备简单,性能优良,拓展了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范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琥珀酸酯磺酸盐物化特性及其与甜菜碱复配体系界面性能
    常世腾, 蔡小军, 郑延成, 刘雪瑾, 易晓, 蒋筑阳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9): 989-998.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9.001
    摘要169)   HTML18)    PDF(pc) (1336KB)(277)   

    为满足低渗油藏注低矿化水开采原油的需要,研究了系列琥珀酸异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C12EO6-CnMS,n=10,12,14和16)的泡沫特性以及溶液的表/界面活性,并研究了C12EO6-CnMS与甜菜碱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界面性能,得到了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最小烷烃碳数(Nmin)。实验结果表明,C12EO6-CnMS表面活性剂具有低泡性。C12EO6-CnMS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随着其脂肪醇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同时,无机盐的加入使得C12EO6-CnMS表面活性剂的cmc进一步降低,并且其降低程度随着无机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脂肪醇碳链长度为10的C12EO6-C10MS表面活性剂与羧基甜菜碱(C16ZC)所形成的复配体系具有降低cmc的协同作用。C12EO6-CnMS与烷烃间的界面张力(IFT)随着表面活性剂的脂肪醇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对表面活性剂与系列正构烷烃的界面张力扫描,得到了琥珀酸异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最小烷烃碳数,并且Nmin随着无机盐的加入而增加。当加入质量分数为0.5%~1% NaCl时,C12EO6-C10MS和C12EO6-C12MS的Nmin为12~14。同样地,C12EO6-C10MS和C16ZC的复配体系具有降低界面张力的协同作用,当两者的摩尔比为4/1,3/2和2/3时,在0.5%~1% NaCl介质中复配体系的IFT值可与十二烷、十四烷和十六烷达到超低或低界面张力值(10-3~10-2 mN/m),该复配体系适用于EACN为12~16的原油的开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生物质颗粒的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
    蒋伟杰,蒋航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5, 55 (2): 142-153.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5.02.002
    摘要87)   HTML9)    PDF(pc) (4494KB)(267)   

    鉴于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在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目前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非生物来源的颗粒,此类颗粒在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因此,采用生物衍生颗粒作为乳化剂以制备W/O Pickering乳液已成为当前的热点方向。文章旨在对W/O Pickering乳液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更新。首先探讨了W/O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制以及颗粒特性对其的影响,如润湿性、浓度、大小和形状等。接着重点介绍了不同来源的生物质颗粒乳化剂的研究进展,涵盖了纤维素、淀粉、木质素、玉米醇溶蛋白、多酚晶体和三萜类化合物等。这些颗粒是构建“绿色”W/O Pickering乳液的理想乳化剂。最后进一步分析了基于生物质颗粒的W/O 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工业、多孔材料、界面生物催化和微生物培养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并强调了它们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中的重要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纳米氧化锌的合成及紫外吸收能力研究
    谭文波,蒙衍强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8): 908-914.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8.007
    摘要174)   HTML10)    PDF(pc) (2047KB)(26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法(PGM)、伽马射线辐照辅助聚丙烯酰胺凝胶法(GRIAPGM)和碳颗粒辅助聚丙烯酰胺凝胶法(CPAPGM)三种不同的方法成功地合成了不同光响应能力的ZnO纳米颗粒。通过PGM和GRIAPGM合成的ZnO纳米颗粒为纯的六方结构的ZnO,空间群为P63mc(186);而通过CPAPGM合成的ZnO纳米颗粒除包含六方结构的ZnO外,还含有少量的碳的衍射峰。经谢乐公式计算,采用PGM、GRIAPGM和CPAPGM合成的ZnO纳米颗粒的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23.86,22.73和26.47 nm,光学带隙(Eg)值分别为3.15,3.18和3.01 eV。ZnO纳米颗粒的Eg值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加而减小。采用CPAPGM合成的ZnO纳米颗粒具有最宽的光响应能力,由于碳相关的杂质存在导致其可响应可见光。但采用GRIAPGM合成的ZnO纳米颗粒的颗粒细小呈球形,且颗粒尺寸均匀,具有最高的紫外光学吸收系数,可潜在应用于紫外屏蔽材料等领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叔胺型响应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张鑫, 张光华, 孙棋, 李慧, 唐明旋, 郭泽华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1): 1250-1256.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1.002
    摘要165)   HTML18)    PDF(pc) (1468KB)(266)   

    以油酸和N, N-二甲基-1,3-丙二胺为原料,氟化钠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种具有CO2响应性的长链叔胺(油酸酰胺丙基二甲基叔胺(DMOA)),测定了其通入CO2和N2下的电导率,证实了合成的DMOA溶液具有CO2响应性能。测定了在通入CO2下DMOA与反离子复配的表面张力,发现将DMOA与二元反离子草酸钠复配能显著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研究了DMOA与草酸钠复配体系的黏度的CO2响应性能,结果表明,复配体系能够显著提高体系的黏度,并具有CO2响应性和循环可逆性。研究了复配体系的起泡性能和在石蜡膜上的接触角,发现在通入了CO2条件下,复配体系能够降低起泡性能和与疏水表面的接触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金属矿物离子的皮肤生物学效应及其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马晓瑜, 严晓娟, 鲍熹珺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1): 1315-1324.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1.011
    摘要422)   HTML26)    PDF(pc) (1337KB)(264)   

    皮肤组织中富含金属矿物离子。由于组织的复杂性,金属矿物离子分别以游离态和结合态两种方式存在于皮肤中,并参与到屏障稳态维持、伤口愈合、氧化还原平衡等多种生物过程中。鉴于其多靶点、多通路的独特作用效果,金属矿物离子被广泛应用于皮肤护理中,可以带来皮肤修护、舒缓、抗皱、紧致、美白等诸多作用效果。文章综述了钙、镁、钾、锌、铜、锶等金属矿物离子对皮肤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分别介绍了皮肤中的常见金属矿物离子及其浓度与分布、常见离子的皮肤学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理、化妆品原料中所涉及到的金属矿物离子成分、以及目前金属矿物离子成分在护肤产品应用中的局限与挑战,为未来的配方功效设计和功能活性物质的复配提供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哌嗪型双核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苯甲酸甲酯
    李祥, 尹慧, 旷宇阳, 刘宁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5): 514-519.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05.003
    摘要65)   HTML10)    PDF(pc) (1588KB)(264)   

    以1, 4-二甲基哌嗪为原料,通过与1, 3-丙磺酸内酯加成反应合成中间体,再进一步分别与对甲苯磺酸、浓硫酸(H2SO4)、甲烷磺酸等质子酸发生离子交换等反应,最终合成一系列磺酸功能化哌嗪类离子液体,其中1, 4-双[N-甲基-N-(3-磺丙基)]哌嗪对甲苯磺酸盐([BMSP][PSA])在苯甲酸-甲醇酯化反应中显示出相对较优的催化活性,并通过FT-IR,1H-NMR和TGA-DTG对其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确定了所合成的离子液体结构,且其具有较好的耐热性。结果表明:在醇酸摩尔比为16∶1、反应温度为70 ℃、反应时间为3 h、[BMSP][PSA]用量为3 mmol的条件下,苯甲酸转化率达到最大值97.6%,且在重复使用催化剂5次后,苯甲酸转化率仍然可达93.9%,显示了优异的催化活性,是一种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苯甲酸甲酯的绿色催化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表面活性剂和纳米SiO2颗粒协同稳定的双重响应型O/W乳状液
    刘佩, 潘婷, 裴晓梅, 宋冰蕾, 蒋建中, 崔正刚, Bernard P. Binks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1): 1-15.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01.001
    摘要126)   HTML18)    PDF(pc) (5178KB)(253)   

    合成了一种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智能表面活性剂,通过pH-响应可以在非离子型CH3O (EO) 5-R11-COOH (pHKa=6.6)和Bola型CH3O (EO) 5-R11-COONa (pH>pKa)之间转换。单独使用时,非离子型和Bola型分别表现为不良乳化剂和优良乳化剂。与纳米SiO2颗粒复配使用时,非离子型能与SiO2颗粒协同稳定O/W(正癸烷)型Pickering乳状液,其中表面活性剂通过氢键作用吸附到颗粒表面产生原位疏水化作用,提高了颗粒的表面活性,并且这种Pickering乳状液具有pH-和温度-双重响应性,能够通过改变pH或者温度使乳状液在稳定和破乳之间实现多次转换。另一方面,Bola型CH3O(EO) 5-R11-COONa能够与纳米SiO2颗粒协同稳定分散液包油(oil-in-dispersion)乳状液,该乳状液具有良好的耐温性,但对调节pH时产生的盐较为敏感。然而与破乳后能完全返回水相便于回收再利用的同系物CH3O(EO) 7-R11-COOH相比,具有较短EO链的CH3O(EO) 5-R11-COOH无论处于非离子型还是Bola型状态仍具有相当的油溶性,破乳后不能完全返回水相,表明EO数大小对这类新型智能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檀香木提取物对皮肤嗅觉受体的影响及功效
    江月明, 鲁文嘉, 瞿欣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7): 828-835.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07.010
    摘要92)   HTML5)    PDF(pc) (3769KB)(244)   

    研究旨在探讨衰老对皮肤嗅觉受体OR2AT4的影响及檀香木提取物的作用机理和人体功效。通过不同年龄的体外重建表皮模型研究了年龄和OR2AT4的关系,并建立衰老表皮模型和毛囊真皮乳头细胞模型研究了檀香木提取物对OR2AT4的激活作用,通过毛囊真皮乳头细胞模型研究了檀香木提取物促进生长期延长因子IGF-1产生的作用。同时结合人体功效测试验证其抗衰老和防脱的功效。体外试验结果表明,OR2AT4的表达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经1%檀香木提取物处理后,衰老表皮模型中的OR2AT4显著提升46%。同时,0.002%檀香木提取物作用于毛囊真皮乳头细胞时,可以促进IGF-1的产生,显著提升27%。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含2%檀香木提取物的面部乳霜28天后,皮肤水分含量、亮度、紧致度和皱纹均有所改善。使用含2%檀香木提取物的头皮精华86天后,头发密度显著提升。综上,檀香木提取物通过激活皮肤嗅觉受体改善皮肤衰老表征及防止因毛囊缺乏活力引起的脱发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红景天提取物的护肤功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周妍, 韩蕊娜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0): 1180-1185.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0.009
    摘要190)   HTML20)    PDF(pc) (1229KB)(240)   

    研究红景天提取物的护肤功效及安全性。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验证红景天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红景天提取物可有效消除DPPH自由基和活性氧,对氧化损伤的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通过弹性蛋白酶抑制率验证红景天提取物维持皮肤弹性的作用,红景天提取物可有效抑制弹性蛋白酶活性;通过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和小鼠黑色素瘤细胞黑色素消除率验证红景天提取物对黑色素生成的抑制作用,红景天提取物可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延缓黑色素生成,存在潜在的美白功效;通过人体皮肤重复性开放型涂抹试验验证红景天提取安全性,结果表明48 h后无受试者出现皮肤不良反应,证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红景天提取物对人体皮肤无刺激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黑色素的生成代谢机制及研究方法进展
    杨小玉, 刘金俊, 刘蕾, 何聪芬, 毕永贤, 李昊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0): 1194-1203.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0.011
    摘要319)   HTML22)    PDF(pc) (1270KB)(227)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白为美”思潮在近几年迎来了高涨期,美白市场空前繁荣。黑色素合成代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调控着皮肤的颜色,因此美白剂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活性物质对黑色素的调节作用。本文将黑色素的合成、转运以及代谢过程细分为以下五个步骤:1)黑素细胞内黑素小体的装配;2)黑素小体的成熟及黑素的合成;3)成熟的黑素小体向黑素细胞树突状远端移动;4)黑素小体转移至角质形成细胞;5)黑素小体在角质形成细胞中的再分布或降解、排出。结合以上五个步骤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其关键机制、重要标志物以及检测方法进行总结阐述,为美白剂的开发提供更加具体且科学的理论基础及开发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致密油藏表面活性剂渗吸影响因素研究
    徐德荣,连威,熊金钊,康万利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8): 857-864.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8.001
    摘要158)   HTML24)    PDF(pc) (1478KB)(227)   

    致密油藏储层物性差,常规水驱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开采,表面活性剂渗吸采油是致密油藏开采的主要手段。针对长庆致密露头岩心分别研究了岩石润湿性、表面活性剂类型、界面张力、原油黏度、温度及表面活性剂段塞组合对渗吸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岩石亲水性越强渗吸效率越高;阴离子表面活性渗吸效率最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次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最差;当渗吸液油水界面张力为10-1 mN/m时渗吸效率最佳;降低原油黏度及升高温度均有利于渗吸采油;表面活性剂渗吸越早进行效果越好,并且,在非超低界面张力渗吸液体系一次渗吸结束后采用超低界面张力渗吸液体系渗吸能进一步提高渗吸效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基于油凝胶的天然赋色唇膏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王润, 龚芋欣, 张若宁, 毛立科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0): 1147-1155.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0.005
    摘要120)   HTML13)    PDF(pc) (1825KB)(226)   

    研究乳化剂质量分数影响蜂蜡油凝胶唇膏理化性质的规律。选择玉米油为溶剂,蜂蜡为凝胶剂,不同质量分数单硬脂酸甘油酯(GMS)作乳化剂,β-胡萝卜素为代表性功能因子,制备负载天然色素的油凝胶,并探究油凝胶的晶体形态、流变学、质构、热力学特性与色素的包埋率及稳定性的关系,分析其作为唇膏的应用性能。研究发现随着GMS质量分数增加,油凝胶的储能模量(G′)与损耗模量(G″)更高,且具有更高的屈服应力。油凝胶以β晶型为主,含4% GMS的油凝胶晶面间距、晶粒尺寸最大,结晶度最大。添加4% GMS的油凝胶触变恢复率为17.36%,对β-胡萝卜素具有最高的包埋率(65.51%),及最高稳定性(12 h光照后的保留率为82.20%),GMS质量分数为4%的唇膏综合性能较好。本研究结果具有广泛适用性,对天然唇膏产品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新型乳化体系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Ⅱ)—双凝胶体系
    牛文霞, 唐嘉悦, 尚亚卓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0): 1132-1139.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0.003
    摘要252)   HTML17)    PDF(pc) (1597KB)(221)   

    双凝胶体系是一种在不添加(或少量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将一种液体以凝胶的形式(如油凝胶或水凝胶)分散在另一种与其不相容的凝胶(如水凝胶或油凝胶)中的特殊乳化体系。该体系兼具水凝胶和油凝胶的双重优势,不仅能同时递送亲水性和亲油性物质,而且展现出比单一凝胶更优异的性能。加之体系中不含(或含少量)表面活性剂,不会引起对敏感肌肤的刺激和脱水问题,使其在化妆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凝胶及双凝胶体系;总结了影响双凝胶体系性质的因素,包括凝胶剂、油/水凝胶比例、油脂性质以及制备工艺等;归纳了双凝胶产品的皮肤安全性、稳定性、锁水保湿性、缓释性及肤感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双凝胶体系在化妆品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目前双凝胶体系在化妆品领域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后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旨在为性能优异的双凝胶产品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基础信息,为双凝胶体系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聚乙丙交酯微球的制备及对曲安奈德的包载与释放研究
    袁文博, 张华彤, 乔从德, 王领, 栾明明, 杨效登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1): 1266-1272.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1.004
    摘要106)   HTML9)    PDF(pc) (2470KB)(219)   

    曲安奈德具有药性好、药效强、作用时间持久的优点,但是,油溶性使其应用不方便。聚乙丙交酯(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做成微球负载曲安奈德。本文以三氟甲磺酸为催化剂、葡萄糖为引发剂制备了聚乙丙交酯,并以核磁共振波谱和凝胶色谱法表征了聚乙丙交酯的分子结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结果显示,所得聚乙丙交酯中乳酸和乙醇酸链段的质量比为50:50,羧基封端,分子量介于36 000~41 000,分子量分布窄,分散性指数约为1.60。以高压静电喷雾法制得粒径小于20 μm(d20≥92%)的微球,该微球对曲安奈德亲脂性药物的载药量大于44%,能实现长达120 h的释放周期,而且在药物释放前期释放速率和时间呈现线性关系。文章为PLGA载药微球的制备和拓展曲安奈德在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等皮肤疾病治疗提供基础数据,为功能性护肤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一种酿酒酵母和副干酪乳杆菌发酵产物滤液复合物对面部微生态的影响
    王玥, 李俊, 顾仕红, 王曼, 邹岳, 吴建铭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1): 1241-1249.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1.001
    摘要244)   HTML41)    PDF(pc) (1443KB)(209)   

    本研究旨在考察一种经喜马拉雅食品来源酿酒酵母和副干酪乳杆菌发酵而得的滤液复合物(SLFC)对面部细菌微生态和皮肤屏障的调节作用。筛选有皮肤衰老迹象女性30人(30~45岁,平均年龄38岁),对比使用SLFC前(D0)和使用28天后(D28)两组样本,面部细菌物种Alpha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Beta多样性分组有意义(p<0.05);在ASV(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水平上考察物种组成,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属丰度显著增加(p<0.05),丙酸杆菌属、棒状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等皮肤常驻菌的相对丰度保持稳定,链球菌属、红球菌属、水栖菌属、黄杆菌属等机会致病菌的丰度下降。对皮肤特征菌检测,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的丰度显著提高(p<0.05);痤疮丙酸杆菌丰度变化不显著;金黄色葡萄球菌则无检出。D28组消费者反馈肌肤平滑、光泽和保湿状态得到改善,此外肌肤泛红得到缓解。由此可得,发酵产物复合物SLFC能有效调节并稳定面部菌群微生态平衡,巩固皮肤屏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丹芝防晒霜SFP50中11种成分含量
    冯利,邹柏松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8): 968-975.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8.014
    摘要95)   HTML5)    PDF(pc) (1187KB)(209)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检测丹芝防晒霜SFP50中11种成分含量。以黄芩苷为含量参照物,乙腈-体积分数0.1%磷酸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5和280 nmn,分别采用外标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一测多评法(HPLC-QAMS)同时测定12批丹芝防晒霜SFP50中羟基积雪草苷、积雪草苷、羟基积雪草酸、积雪草酸、虎杖苷、白藜芦醇、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苷、甘草酸、光甘草定的含量,对比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异,验证HPLC-QAMS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1种成分各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11种成分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0%~100.16%,RSD均小于2.0%。两种方法测得的丹芝防晒霜SFP50中11种成分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黄芩苷为含量参照物建立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新型乳化体系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Ⅲ)——Pickering乳液
    陈宁茹, 张若淇, 韩旭, 尚亚卓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1): 1257-1265.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1.003
    摘要234)   HTML15)    PDF(pc) (1573KB)(207)   

    Pickering乳液是最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乳化体系。体系中油、水界面通常为微米级或纳米级固体颗粒形成的稳固的颗粒膜,这些固体颗粒依靠自身的表面润湿性,近乎不可逆的吸附于油、水界面,进而稳定乳滴。与传统乳化剂相比,固体颗粒廉价易得、对环境绿色友好、易于修饰且赋予乳液更高稳定性等,使得Pickering乳液在石油开采、新材料合成,特别是食品、医药以及化妆品领域的应用中表现出诸多的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Pickering乳液及常用于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固体颗粒,并阐述乳液稳定机理,总结影响体系稳定性的因素,详述Pickering乳液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及其应用优势。在此基础上,对特殊Pickering乳液,包括多重Pickering乳液、Pickering-Janus乳液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针对Pickering乳液未来发展方向,包括Pickering乳化剂、Pickering乳液制备以及Pickering乳液应用等方面需开展的工作提出了个人看法,希望为Pickering乳液的有效开发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滨海刺芹愈伤组织提取物中4种多酚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抗炎活性研究
    肖雪, 张慧荣, 李硕雯, 李孙华, 郭苗苗, 李丽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1): 57-64.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01.008
    摘要87)   HTML9)    PDF(pc) (1499KB)(207)   

    采用热水回流法制备滨海刺芹愈伤组织提取物,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同时测定滨海刺芹愈伤组织提取物中迷迭香酸、隐绿原酸、金丝桃苷、槲皮素-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四种多酚含量的方法,测定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同时通过CCK-8法检测筛选样品给药浓度,建立痤疮丙酸杆菌诱导HaCaT细胞炎症模型,评价其抗炎功效。结果表明,提取物中隐绿原酸含量最高,为5.23 mg/g;迷迭香酸、槲皮素-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金丝桃苷的含量依次为1.30,0.50,0.08 mg/g。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抗炎能力,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0.323 9,0.296 5 mg/mL,对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HaCaT细胞分泌IL-1β,IL-8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水溶性聚合物对液晶乳液性能的影响
    孔祥灵, 蓝云萍, 刘晓纯, 王诗琼, 郑益锋, 陈来成, 何秋星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0): 1115-1124.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0.001
    摘要181)   HTML40)    PDF(pc) (3183KB)(203)   

    探究了海藻酸钠、黄原胶、卡波姆940、聚丙烯酸钠等四种水溶性聚合物对液晶乳液性能的影响,通过稳定性、热失重、流变学等实验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添加卡波姆940对液晶结构与粒径无明显影响,离心稳定性表现较佳;黄原胶和卡波姆940对液晶乳液的室温储存有一定帮助且结合水含量占比最大,液晶含量多;流变学结果表明,添加卡波姆940会增加乳液的表观黏度、触变环面积与黏弹性,使液晶胶网抵抗外力应变的能力变强且不易发生形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改性油脂乙氧基化物单独稳定的水包油高内相乳液
    韩亚楠, 台秀梅, 刘英, 耿涛, 白艳云, 郭凌霄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2): 1392-1397.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2.005
    摘要67)   HTML10)    PDF(pc) (2947KB)(202)   

    以1.5wt%改性油脂乙氧基化物为单一乳化剂,体积分数86%甜杏仁油为油相,制备了一系列水包油高内相乳液。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流变仪研究了不同EO加合数和不同碳链长度改性油脂对形成乳液粒径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改性乳木果油稳定的高内相乳液,乳化性能随着EO值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于不同碳链长度改性油脂稳定的高内相乳液,C12~C14分布的椰子油基和棕榈仁油乙氧基化物制备的乳液黏度和储能模量(G')相近且较低;而C16~C18分布的乳木果油基乙氧基化物制备的乳液黏度和储能模量更高。此外,从EO数分布和碳链分布角度对不同样品间的差异进行了机理解释。制备的高内相乳液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日用化妆品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耐高温羧甲基胍胶压裂液性能及应用
    钟举, Bauyrzhan Sarsenbekuly, 殷夏, 康万利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0): 1125-1131.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0.002
    摘要121)   HTML4)    PDF(pc) (1557KB)(199)   

    冀东油田西部探区山2主要为致密气藏,储层致密且温度高,孔渗较差,只有通过压裂改造才能见产。常规胍胶压裂液的耐高温性能差且容易对地层产生二次伤害。为解决此问题,基于螯合作用机理研制出了一种耐高温羧甲基胍胶压裂液,并对其快速增黏性、黏弹性、耐高温耐剪切性能以及对地层伤害性等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耐高温羧甲基胍胶压裂液在4 min内黏度可达51 mPa·s,耐温能力可达130~180 ℃,破胶液的黏度小于1.5 mPa·s,能够满足目的层施工要求。最后,针对现场部分低产低效井,采用研制的羧甲基胍胶清洁压裂技术,实现了清洁压裂低伤害,堵老缝开新缝,增加改造体积,低产井产量增加了3~5倍,为西部探区持续稳产奠定了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含蠕虫胶束的泡沫体系的性能研究进展
    牛奇奇,吕其超,董朝霞,张风帆,王洪勃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8): 915-924.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8.008
    摘要123)   HTML12)    PDF(pc) (2746KB)(199)   

    表面活性剂微观结构可以直接影响其宏观性能,如泡沫性能、乳化性能、润湿性能等。近年来蠕虫胶束因其优异的流变性质而在油田增产、个人护理、纳米材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引入蠕虫胶束可以更好地调控泡沫性能。文章首先简述了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及其基本性质,着重论述了蠕虫胶束的构筑方式,并对蠕虫胶束稳定的泡沫及机理进行了总结,最后聚焦于增强型蠕虫胶束的研究进展,例如聚合物-蠕虫胶束复合体系、纳米颗粒-蠕虫胶束复合体系等,同时为纳米颗粒-蠕虫胶束协同稳定泡沫体系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阿魏酸纳米醇质体的制备、表征及体外经皮吸收研究
    邓梦洁, 易国斌, 吕冉, 柳亚锋, 叶大威, 陈佳志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1): 1285-1292.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1.007
    摘要129)   HTML17)    PDF(pc) (2426KB)(190)   

    研究了微射流技术制备的阿魏酸纳米醇质体经皮递送和抗氧化性能。首先,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卵磷脂、边缘活化剂(蔗糖棕榈酸酯、吐温-80)对阿魏酸纳米醇质体包封率的影响,优化得到:卵磷脂、蔗糖棕榈酸酯与吐温-80为0.68%:0.51%:0.25%(w/%)时,所制备的阿魏酸纳米醇质体粒径小且分布均匀((104.5±0.7) nm),PDI为0.05±0.01,包封率高(88.8%±2.6%),稳定性高(25 ℃稳定存放60天)。其次,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和Franz扩散池体外透皮实验分别评价了阿魏酸纳米醇质体的抗氧化性能和经皮递送性能,阿魏酸纳米醇质体的IC50值为8.7 μg/mL,抗氧化活性略高于阿魏酸丙二醇水溶液(IC50值为11.7 μg/mL);阿魏酸纳米醇质体皮肤滞留量和累积透过量分别为(18.2±3.5) μg/cm2和(25.3±3.2) μg/cm2,分别是阿魏酸丙二醇水溶液的1.2倍和1.4倍。研究发现,制备的阿魏酸纳米醇质体粒径均一、包封率高、稳定性好且抗氧化性高、经皮吸收性能好,有望用于酚酸类天然活性物经皮递送系统,及其抗氧化、抗衰老、美白等功效化妆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中国年轻女性油性皮肤分类方法与特点研究
    杨笑笑, 颜欢, 尹雅婷, 易帆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2): 1412-1420.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2.008
    摘要141)   HTML10)    PDF(pc) (2184KB)(182)   

    油性皮肤的护理是中国年轻女性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目前,皮肤类型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主观评估,文献中尚未报道基于无创性皮肤测试设备的油性皮肤分类标准。本研究基于箱形图数据分布和机器学习聚类算法,详细讨论了油性皮肤的无创、客观、定量分类方法,并与皮肤科医生经验值进行互相佐证对比。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功能探头测试仪和面部皮肤成像系统定量采集了皮肤屏障、色度、弹性、痤疮等指标数据,分析了油性皮肤的伴随特点和易感皮肤问题,明晰了中国年轻女性油性皮肤的特点,并评估了油性皮肤的痘、敏风险程度。结果显示,基于面部水油分布的箱形图分类法优于本研究中的其他两类方法,油性皮肤的伴随特点为屏障受损、肤色暗沉、弹性较差、痤疮和毛孔多,且痘肌的发生风险在油性皮肤中显著增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3种熊果苷的安全性评价进展及其化妆品法规管理现状
    吴姣娇, 章为, 王彦超, 裴新荣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7): 853-858.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07.013
    摘要75)   HTML2)    PDF(pc) (1132KB)(177)   

    α-熊果苷、β-熊果苷、脱氧熊果苷具有良好的美白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容易产生氢醌,有导致外源性褐黄病、白斑病、致敏、致癌等风险,因此其安全性备受国内外关注。文章通过整理总结近些年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SCCS)关于α-熊果苷、β-熊果苷、脱氧熊果苷的安全性评价报告,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化妆品法规对熊果苷的监管情况,以期了解熊果苷的安全性评价状况,为我国化妆品中熊果苷的使用及监管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乳酸促脂溢性脱发小鼠毛发生长研究
    罗晓健, 洪石希, 罗晶, 杨思, 王紫艳, 熊耀坤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9): 1029-1034.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9.005
    摘要142)   HTML17)    PDF(pc) (2738KB)(171)   

    通过除去C57BL/6小鼠背部毛发及涂抹睾酮建立脂溢性脱发模型,研究乳酸对脂溢性脱发小鼠毛发生长,毛囊生长周期及生长因子的影响。将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米诺地尔酊阳性组,乳酸高、中、低剂量组,并分别在脱毛区涂抹相对应的药物。连续给药24天,记录小鼠皮肤颜色变化时间、脱毛区毛发生长状况以及毛囊组织学特征和毛囊数目的变化;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体内KGF,VEGF和TGF-β1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正常组相比较,乳酸能显著促进脂溢性脱发小鼠毛发生长,增加小鼠毛发重量和给药实验区域皮肤毛囊数量,同时上调小鼠皮肤中KGF和VEGF质量浓度,降低小鼠皮肤中TGF-β1质量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中剂量10 g/L乳酸溶液效果最佳,可加快小鼠毛发生长、促进小鼠毛囊生长期转化进程,抑制脂溢性脱发症状,其疗效与阳性药米诺地尔酊效果相当(P>0.05),可制成日用洗护产品预防脱发,为脂溢性脱发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多头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崔丛丛,张红丽,玄光善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8): 899-907.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8.006
    摘要122)   HTML10)    PDF(pc) (1734KB)(170)   

    以不同碳链长度的卤代烷、氯化苄、1,4-对二氯苄为原料合成了双头季铵盐表面活性剂(BTAE-n)和四头季铵盐表面活性剂(PTAE-n)。用HPLC,FT-IR,1H NMR和LC-MS对合成的表面活性剂进行结构表征,并对表面活性剂的Krafft点、乳化性能、润湿性能、起泡性能四个方面进行表面性能的评价。结果表明BTAE-n和PTAE-n表面活性剂的Krafft点均小于0 ℃,表现出较好的水溶性和低温溶解性。与苯扎氯铵相比,BTAE-n与PTAE-n的表面活性剂有更好的泡沫稳定性,并且随着烷基长链的碳个数的增加起泡性能下降,而乳化性能增加。接触角的测定结果表明润湿性能BTAE-n优于PTAE-n。根据抑菌、杀菌性能评价结果可知,BTAE-n和PTAE-n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以及真菌(白色念珠菌)表现出有效的抑菌、杀菌活性,并且相同碳链的四头季铵盐优于双头季铵盐的效果,在相同的类型中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抑菌、杀菌效果更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日本防晒产品的管理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何欢,孙磊,温雪华,姜亚雪,刘敏,冯克然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8): 935-944.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8.010
    摘要133)   HTML10)    PDF(pc) (1014KB)(163)   

    我国的化妆品类产品在日本按照化妆品和医药部外品进行分类管理。其中防晒产品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既包括化妆品又包括医药部外品。通过对日本化妆品和医药部外品的法律法规及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了产品分类、测试方法、原料管理、产品备案审批制度和标签管理等技术要求及监管要求;结合我国化妆品的监管实际情况,对两国的法规要求和管理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我国化妆品监管提供了参考,在我国化妆品行业蓬勃发展、监管法规逐步完善的现状下,进一步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新型乳化体系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IV)——多重乳液
    赵娜, 鲁梁玉, 尚亚卓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2): 1369-1376.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2.002
    摘要162)   HTML15)    PDF(pc) (1774KB)(161)   

    多重乳液是一种乳状液(水包油型乳液或油包水型乳液)分散于另外一种连续相(油相或水相)中形成的水包油型乳液和油包水型乳液共存的复杂体系。多重乳液不但兼具了水包油型乳液和油包水型乳液的优势,而且具有独特的“三相两膜”的结构,使其在化妆品、医药、食品、材料等领域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多重乳液及其制备方法,总结了影响多重乳液稳定性的因素;概括了多重乳液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优势,包括对功效成分的保护、隔离、缓释、促渗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多重乳液在化妆品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已报道的特殊多重乳液进行了介绍。最后,对现阶段多重乳液在化妆品领域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应该研究的重点及方向提出了个人看法,旨在为性能优异的多重乳在化妆品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也为性能优异的化妆品的开发及活性成分的有效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用于抗糖化功效评价的细胞模型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曹晨灿, 谭淇丹, 刘蕾, 杨小玉, 陈海峰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2): 1451-1458.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2.013
    摘要144)   HTML6)    PDF(pc) (1940KB)(160)   

    综述了糖化反应作用机制、晚期糖化终产物(AGEs)的分类、糖化对皮肤的影响、抗糖化功效评价方法以及国内外用于抗糖化功效评价细胞模型的研究现状。根据各细胞功能不同,总结了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黑色素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5种类型的细胞在抗糖化功效评价细胞模型中的应用,分别针对糖化引起的皮肤屏障受损、胶原流失、色素沉着、氧化应激以及炎症反应等问题。根据建模刺激方式的不同,总结了高浓度葡萄糖、甲基乙二醛/乙二醛、AGEs 3种刺激方式在糖化损伤细胞模型中的应用,分别针对糖化反应作用机制中的早期阶段、中期阶段以及AGEs作用阶段。展望了用于抗糖化功效评价的细胞模型应用前景,以期对抗糖化功效评价细胞模型标准方法的建立提供实验基础以及抗糖化功效原料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SrWO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盐酸金霉素的研究
    刘慧婷, 杜隆达, 覃礼堂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2): 1377-1384.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2.003
    摘要69)   HTML3)    PDF(pc) (2495KB)(156)   

    通过草酸络合法合成了具有高的氧缺陷和[WO4]四面体晶格扭曲的钨酸锶(SrWO4)光催化剂。SrWO4光催化剂为四方相,颗粒近似呈球形,不含其它任何杂质。颗粒间出现了少许粘连团聚现象,平均颗粒尺寸约为70 nm。在280 nm波长的峰激发下,SrWO4光催化剂有两个明显的蓝光发射峰位于400和440 nm。以盐酸金霉素为目标降解抗生素,研究了不同抗生素质量浓度、催化剂含量和pH值对SrWO4光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的影响规律。实验证实,SrWO4光催化剂降解盐酸金霉素时的较佳抗生素质量浓度为100 mg/L、催化剂含量为1 g/L和pH值为5.6。机理分析表明,SrWO4光催化剂中具有的氧缺陷和[WO4]四面体的晶格扭曲,使得它同时具有高的光致发光性能和光催化活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2017—2021年我国进口防晒化妆品注册情况分析
    塔娜, 余振喜, 高家敏, 张凤兰, 王钢力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10): 1204-1210.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10.012
    摘要122)   HTML9)    PDF(pc) (1144KB)(156)   

    通过查询国家药监局网站公布的化妆品批件信息,对2017—2021年我国进口防晒化妆品的批件数量、原产国、紫外线防御能力、剂型和配方中防晒剂等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1年五年间,我国共发放进口防晒化妆品批件3 057件,韩国是进口防晒化妆品的最大原产国;紫外线防御能力方面,SPF值未见明显增长,高PFA值产品占比有明显提高;进口防晒化妆品主要剂型为膏霜乳,喷雾剂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产品配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防晒剂是安全系数相对较高的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针对上述分析结果,结合文献报道、法规监管和社会热点等方面内容,进一步剖析以期全方位了解我国进口防晒化妆品情况,为我国化妆品市场监管和国内化妆品企业研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