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今天是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痤疮的机理症状及祛痘型护肤品功效类型
    何陵玲,张毅,龚秋君,张青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 (5): 336-342.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0.05.010
    摘要867)   HTML57)    PDF(pc) (815KB)(3583)   

    痤疮是一种容易发生在青少年的炎症性皮肤病,有多个因素可导致痤疮的发生,包括内分泌失调,角质化异常等。介绍了痤疮的发生机理;阐述了痤疮的症状,包括根据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分类的各级症状和瘢痕;基于痤疮发生机理对祛痘型护肤品作用功效进行详细介绍,并简单介绍几款祛痘型护肤品类型,对症下药地选择不同功效的祛痘型护肤品。最后对痤疮型护肤品的正确使用及痤疮机理的完善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化妆品植物原料(Ⅶ)——抗真菌的植物原料的研究与开发
    柳婧璇, 金建明, 吴华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3): 259-266.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03.003
    摘要138)   HTML15)    PDF(pc) (1458KB)(1221)   

    文章介绍了皮肤真菌及其相关皮肤疾病,总结了植物提取物的抗真菌作用机理及其相应作用靶点。植物中具有抗真菌的活性成分主要为酚类、生物碱、黄酮、萜类、甾体和精油等。这些植物抗真菌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而产生抗真菌功效:破坏细胞壁结构的作用靶点是抑制β-葡聚糖合酶、几丁质合酶和甘露聚糖合酶活性;作用于细胞膜的靶点是细胞膜的结构组分麦角甾醇和鞘脂,通过抑制其相关合成酶麦角甾醇合酶、丝氨酸软脂酰辅酶A转移酶、神经酰胺合酶和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合酶,以及直接靶向结合麦角甾醇和鞘脂来破坏真菌细胞膜结构;另外,酚类、生物碱、黄酮、萜类和精油也可以靶向作用于线粒体,通过诱导活性氧积累、抑制ATP合成和质子泵,破坏线粒体呼吸和代谢系统,而产生抗真菌作用。文章通过对植物中的不同抗真菌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的阐述,希望能为抗真菌植物原料在化妆品中的开发提供借鉴,更好地维持皮肤健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水飞蓟素在皮肤科的功效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进展
    杨延音,杨治国,胡世国,李艳,薛强,孙化富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4): 259-263.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04.011
    摘要930)   HTML27)    PDF(pc) (803KB)(2043)   

    综述了水飞蓟素在皮肤科的功效及作用机制,包括抗光损伤、抗氧化、延缓皮肤衰老、美白、保护毛发、治疗黄褐斑、治疗酒渣鼻及疤痕修复等,介绍了水飞蓟素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现状,包括防晒霜、精华霜、眼霜、洗液、面膜等,并展望了其在化妆品行业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敏感性头皮与微生态屏障
    任慧,汤小芹,陈明华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 (9): 638-642.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0.09.010
    摘要565)   HTML26)    PDF(pc) (844KB)(1632)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敏感头皮及其微生态屏障的研究,包括头皮上常见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和头皮的相互作用,微生态屏障对敏感性头皮的重要性。讨论了头皮微生物群落对头皮的积极以及负面作用的发生途径,分析了敏感性头皮常见症状,以及其对应现象下头皮微生物分布的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皮肤微生态调节型产品的评价方法概述
    郑玉梅, 胡熔, 吴文海, 宋丽雅, 王闻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11): 1382-1390.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11.013
    摘要955)   HTML5)    PDF(pc) (1139KB)(930)   

    综述了皮肤微生态调节型产品的评价方法,包括体外和人体测试方法,用于指导相关产品的研发与评价。化妆品可以通过直接改变皮肤微生物数量、生长代谢、群落结构、群体效应或通过调节皮肤免疫反应、改善皮肤生理功能等方式调节皮肤微生态平衡。皮肤微生物的数量、生长代谢水平、群体效应、皮肤免疫反应状态等评价指标常采用体外法。皮肤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皮肤生理状态常采用人体测试法,并结合16S rRNA扩增子测序、ITS扩增子测序、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等高通量测序技术。不同评价方法评估的维度和优势不同,体外法更具有靶向性,条件易于控制,但模型过于简单缺乏活性;相比之下,人体测试法更具有全观性,更符合真实使用场景,但很难定性个体差异、产品使用与微生物组变化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在评价过程中采用体外和人体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互补不同评价方法的局限性,能为产品的效果提供更完整的证据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6种常见中草药在防脱化妆品中的运用前景
    袁阳明,曾衍生,毛善巧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10): 674-680.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10.008
    摘要594)   HTML27)    PDF(pc) (1068KB)(1565)   

    综述了脱发的机理,对生姜、知母、红花、人参、侧柏、龙血竭6种中草药的药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这6种中草药在防脱化妆品中的运用提出展望。旨在为中草药防脱化妆品的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聚甘油脂肪酸酯的性质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刘晓青,刘宇航,陈玉燕,蒋丽刚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 (2): 118-123.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0.02.008
    摘要1114)   HTML53)    PDF(pc) (780KB)(1607)   

    概述了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合成、结构和性质,介绍了聚甘油脂肪酸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卸妆类产品、清洁类产品、化妆水、O/W乳霜、W/O膏霜和彩妆产品,并展望了聚甘油脂肪酸酯产品的发展方向及其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磁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王军,张晨龙,杨许召,白亚榕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6): 546-553.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6.012
    摘要616)   HTML30)    PDF(pc) (1089KB)(1209)   

    磁性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同时具有表面活性和对磁响应双重功能的表面活性剂,允许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可以简单的由磁场的“开”和“关”来控制。本文综述了磁性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合成、性能和应用研究进展。具有磁响应的反离子与表面活性基团可通过正负离子静电吸引或金属离子与表面活性基团形成络合物相结合,磁性表面活性剂比非磁性母体表面活性剂具有优异的表面性能,如低的表面张力和小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外加磁场能够进一步降低磁性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磁性表面活性剂的磁矩主要由金属离子所决定,烷基三甲基铵类磁性表面活性剂的磁矩大于烷基咪唑类磁性表面活性剂的磁矩。磁性表面活性剂在药物输送、微乳液、纳米材料、杀菌等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性能,预示这类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
    陆佳, 田晓晓, 金叶玲, 陈静, 丁师杰
    日用化学工业    2014, 44 (8): 460-466.   doi: 10.13218/j.cnki.csdc.2014.08.103
    摘要675)      PDF(pc) (1480KB)(1257)   
    简要介绍了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理,即机械阻隔机理和三维黏弹粒子网络机理。从球形固体颗粒稳定的乳液、片层状固体粒子稳定的乳液以及不同环境响应型乳液(如pH、温度、电场、磁场)等方面对目前Pickering乳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概述了Pickering乳液在乳液聚合、功能材料的制备、药物释放和催化剂的分离回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最后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UPLC-Q-TOF-MS法同时测定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中一氯乙酸、二氯乙酸和羟基乙酸
    黄芳,王玉芹,邓欣,谢淑桐,黄晓兰,吴惠勤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10): 694-698.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10.011
    摘要564)   HTML9)    PDF(pc) (861KB)(789)   

    建立了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同时测定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中一氯乙酸、二氯乙酸和羟基乙酸的方法。样品经水溶解后固相萃取小柱净化,经核壳型亚3 μm填料色谱柱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18(3.0 mm× 100 mm×2.7 μm)分离,以0.1%(V/V)甲酸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全扫描模式采集后,提取精确离子定性定量。经方法验证3种化合物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在71.1%~92.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5%,方法检出限分别为:一氯乙酸0.25 mg/kg,二氯乙酸0.025 mg/kg,羟基乙酸10 mg/kg。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氟表面活性剂和氟聚合物(Ⅺ) ——全氟碳流体
    窦增培,张甜甜,邢航,肖进新
    日用化学工业    2016, 46 (11): 615-621.   doi: 10.13218/j.cnki.csdc.2016.11.002
    摘要343)      PDF(pc) (828KB)(801)   
    介绍了全氟碳流体的性能特点、发展历程、结构特点、制备方式和应用领域,分析了国内全氟碳流体市场现状,并对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一类以对苯二胺为联接基的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王晨,许虎君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5): 293-297.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05.003
    摘要310)   HTML25)    PDF(pc) (1043KB)(1028)   

    以环氧氯丙烷,对苯二胺和N,N-二甲基烷基胺为原料,分两步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疏水链长的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C12、C16和C18,通过FT-IR和 1H NMR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测定了苯二胺型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表面张力(γcmc)以及Krafft点、乳化、泡沫和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在25 ℃时C12、C16和C18的cmc分别为3.29×10 -3,2.53×10 -4和3.14×10 -4 mol/L,γcmc分别为28.24,31.95和35.06 mN/m;C12和C16的Krafft点均小于0 ℃,C18的Krafft点为10 ℃;C12的发泡性优于C16和C18;C18的乳化性能强于C12和C16;C12、C16和C18均具有优异的抗微生物活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化妆品功效评价(ⅩⅢ)——消费者使用测试
    刘唯一,周琳,赵华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6): 485-490.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6.002
    摘要5047)   HTML202)    PDF(pc) (965KB)(2128)   

    化妆品功效宣称应当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化妆品功效评价试验是重要的评价手段之一,包括人体功效评价试验、实验室试验和消费者使用测试。消费者使用测试具有简易灵活、直接受众面广、采集信息量大的特点,相比于人体功效评价试验和实验室试验成本更低,还可为企业提供更多科学实用的消费者信息。介绍了《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对于消费者使用测试方法的项目要求和技术导则,包括提出问题、明确所需信息、设计信息收集方法、组织和实施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资料、报告和解释调研结果等测试步骤,以及样品、受试者、测试环境相关要求,重点就消费者人数的确定、测试方法的选择、数据分析方法和报告撰写要求进行了详细论述。为化妆品功效评价中的消费者使用测试试验设计提供参考,为化妆品功效宣称提供科学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药双向发酵液制备及其抗衰老、保湿、美白功效研究
    郭芳钰, 韩婷婷, 王晓娜, 陈玉荣, 王晓梅, 杨素珍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5): 523-531.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5.005
    摘要291)   HTML25)    PDF(pc) (1543KB)(687)   

    通过对中国灵芝、铁皮石斛、黄精、晚香玉进行双向发酵工艺优化,筛选制备出最优发酵液,利用不同质量分数中药双向发酵液对体外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水通道蛋白Aquaporin3(AQP3)含量、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小鼠黑素B16-F10细胞黑色素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发现,中药双向发酵液能够显著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酪氨酸酶活性、小鼠B16-F10细胞黑色素含量(P<0.05),并且能够显著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促进角质形成细胞AQP3蛋白表达(P<0.01),这为化妆品原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数据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皮肤黑色素形成机理与干预机制
    陈卓仪,刘晓英,郑雅婷,洪婷,刘潭林,杜志云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2): 113-117.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02.010
    摘要1064)   HTML50)    PDF(pc) (942KB)(1483)   

    皮肤黑色素形成机理与美白研究息息相关,综述了皮肤黑色素的形成机理及其在细胞水平上的调控,同时也对黑色素的干预机制,包括黑色素合成通路、运输路径、分解及代谢和内外因素干预调节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皮肤黑色素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女性早白发与生理性白发毛囊脂质多态性研究
    马宇晨,王贺聪,李汇柯,何聪芬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 (4): 255-262.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0.04.008
    摘要507)   HTML8)    PDF(pc) (989KB)(624)   

    运用脂质组学方法,系统分析了早白发与生理性白发女性黑白发脂质成分差异以及女性白发毛囊脂质组成和年龄的关系,为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白发的预防以及脂质添加的发用产品研发提供新思路。实验采用UPLC-QTOF-M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结合O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式对不同样本毛囊脂质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早白发中,其黑发(Y-B)与白发(Y-W)中甘油二酯(DG)和磷脂酰丝氨酸(PS)含量差异显著,其中PS含量为Y-W高于Y-B,DG相反;在生理性白发中,其黑发(O-B)与白发(O-W)中PS差异最显著,其次为甘油三酯(TG),且二者含量均为O-W高于O-B;在生理性白发(O-W)与早白发(Y-W)中,PS含量差异最显著,且O-W高于Y-W。结果显示,PS含量均为白发高于黑发,且生理性白发高于早白发,推测PS增加可能与白发产生相关;DG对早白发的影响更大,而TG对生理性白发的影响更大,这一点对于研发有针对性的脂质添加发用产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生物质颗粒的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
    蒋伟杰,蒋航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5, 55 (2): 142-153.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5.02.002
    摘要87)   HTML9)    PDF(pc) (4494KB)(267)   

    鉴于油包水(W/O)型Pickering乳液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在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持续关注。目前的研究成果多聚焦于非生物来源的颗粒,此类颗粒在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因此,采用生物衍生颗粒作为乳化剂以制备W/O Pickering乳液已成为当前的热点方向。文章旨在对W/O Pickering乳液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更新。首先探讨了W/O 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机制以及颗粒特性对其的影响,如润湿性、浓度、大小和形状等。接着重点介绍了不同来源的生物质颗粒乳化剂的研究进展,涵盖了纤维素、淀粉、木质素、玉米醇溶蛋白、多酚晶体和三萜类化合物等。这些颗粒是构建“绿色”W/O Pickering乳液的理想乳化剂。最后进一步分析了基于生物质颗粒的W/O Pickering乳液在食品工业、多孔材料、界面生物催化和微生物培养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并强调了它们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中的重要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聚醚类破乳剂的构效关系
    何海峰, 孙立梅, 杨风斌, 刘凌枫, 王刚, 于滨, 吴达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5): 499-506.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05.001
    摘要101)   HTML14)    PDF(pc) (2691KB)(297)   

    油田采出液处理工艺中化学破乳剂的使用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并且节约成本,其中聚醚类破乳剂的应用最为广泛,研究聚醚类破乳剂的构效关系对于新型破乳剂的研发及应用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几种聚醚类破乳剂和反相破乳剂的破乳效果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然后根据沥青质分子的结构特点及现有聚醚类破乳剂和反相破乳剂的类型,选取了相应的模型分子,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中B3LYP/6-31G基组得到其最优分子几何构型和静电势分布图,并利用泛函M062X/6-31G基组计算了聚醚类破乳剂模型分子分别与沥青质模型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结合聚醚类破乳剂和反相破乳剂的破乳性能评价结果,进而分析了聚醚类破乳剂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由理论化学计算结果所推测的破乳剂的破乳性能差异与其实际破乳效果相一致:具有支状结构、聚合度较高的聚醚类破乳剂的效果优于线型结构、聚合度较低的聚醚类破乳剂;酚醛树脂聚醚的破乳效果优于酚胺树脂聚醚,而反相破乳剂中则是多元醇聚醚类反相破乳剂的效果较优。该工作的开展表明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进行破乳剂的构效关系研究是可行的,能够为未来新型破乳剂的制备及选用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提供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微乳液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
    毛雪彬,杜志平,台秀梅,刘晓英
    日用化学工业    2016, 46 (11): 648-653.   doi: 10.13218/j.cnki.csdc.2016.11.008
    摘要590)      PDF(pc) (851KB)(1205)   
    综述了微乳液与普通乳状液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对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和体系结构、性质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手段作了介绍;探讨了微乳液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长链烷基二甲苯磺酸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乔建芬,李建波
    日用化学工业    2020, 50 (4): 233-237.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0.04.004
    摘要623)   HTML10)    PDF(pc) (1452KB)(870)   

    以C15~19烷基二甲苯为原料,采用气体SO3鼓泡式磺化工艺合成了长链烷基二甲苯磺酸,并经红外光谱与核磁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经单因素试验得到了长链烷基二甲苯磺酸的优化磺化工艺条件:SO3与烷基二甲苯摩尔比为1.2∶1,SO3体积分数为8%,磺化温度为(45±3) ℃,老化时间为20 min,水解时间为10 min,此时产品中长链烷基二甲苯磺酸的质量分数可达94.5%以上。通过平衡表面张力与动态接触角研究了长链烷基二甲苯磺酸盐的表面活性,结果表明,长链烷基二甲苯磺酸盐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和平衡表面张力(γcmc)分别为1.08×10 -2 mmol/L和31.45 mN/m,其浓度高于4倍cmc时,对石腊膜呈现出润湿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头发与头皮护理的科学基础(Ⅷ)——防脱生发体外评价方法以及植物防脱原料研究进展
    陈仙祺,马玲,陈殿松,常宽,王靖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8): 873-881.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8.003
    摘要299)   HTML28)    PDF(pc) (1619KB)(560)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大众的审美亦逐渐提高,人们对于外貌尤其是头发方面愈加关注,防脱、生发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脱发,是指头发脱落的一种生理现象,分为生理性脱发和病理性脱发。毛囊(HF)在毛发形态的形成和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细胞信号通路和生长因子参与调控毛囊生长周期。本文基于人真皮乳头细胞(HDPCs)模型,综述了几种体外应激诱导模型,通过模型中标记物的变化,以此来考察和筛选防脱原料的功效。此外,还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植物防脱原料,并概括其在毛囊中的作用机理,希望为今后防脱生发理论的研究和植物防脱原料开发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檀香木提取物对皮肤嗅觉受体的影响及功效
    江月明, 鲁文嘉, 瞿欣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7): 828-835.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07.010
    摘要92)   HTML5)    PDF(pc) (3769KB)(244)   

    研究旨在探讨衰老对皮肤嗅觉受体OR2AT4的影响及檀香木提取物的作用机理和人体功效。通过不同年龄的体外重建表皮模型研究了年龄和OR2AT4的关系,并建立衰老表皮模型和毛囊真皮乳头细胞模型研究了檀香木提取物对OR2AT4的激活作用,通过毛囊真皮乳头细胞模型研究了檀香木提取物促进生长期延长因子IGF-1产生的作用。同时结合人体功效测试验证其抗衰老和防脱的功效。体外试验结果表明,OR2AT4的表达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经1%檀香木提取物处理后,衰老表皮模型中的OR2AT4显著提升46%。同时,0.002%檀香木提取物作用于毛囊真皮乳头细胞时,可以促进IGF-1的产生,显著提升27%。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含2%檀香木提取物的面部乳霜28天后,皮肤水分含量、亮度、紧致度和皱纹均有所改善。使用含2%檀香木提取物的头皮精华86天后,头发密度显著提升。综上,檀香木提取物通过激活皮肤嗅觉受体改善皮肤衰老表征及防止因毛囊缺乏活力引起的脱发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哌嗪型双核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苯甲酸甲酯
    李祥, 尹慧, 旷宇阳, 刘宁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5): 514-519.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05.003
    摘要65)   HTML10)    PDF(pc) (1588KB)(264)   

    以1, 4-二甲基哌嗪为原料,通过与1, 3-丙磺酸内酯加成反应合成中间体,再进一步分别与对甲苯磺酸、浓硫酸(H2SO4)、甲烷磺酸等质子酸发生离子交换等反应,最终合成一系列磺酸功能化哌嗪类离子液体,其中1, 4-双[N-甲基-N-(3-磺丙基)]哌嗪对甲苯磺酸盐([BMSP][PSA])在苯甲酸-甲醇酯化反应中显示出相对较优的催化活性,并通过FT-IR,1H-NMR和TGA-DTG对其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确定了所合成的离子液体结构,且其具有较好的耐热性。结果表明:在醇酸摩尔比为16∶1、反应温度为70 ℃、反应时间为3 h、[BMSP][PSA]用量为3 mmol的条件下,苯甲酸转化率达到最大值97.6%,且在重复使用催化剂5次后,苯甲酸转化率仍然可达93.9%,显示了优异的催化活性,是一种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苯甲酸甲酯的绿色催化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传统茶和别样茶在牙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婧曦,郝二伟,杜正彩,秦健峰,侯小涛,邓家刚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3): 227-234.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3.010
    摘要332)   HTML10)    PDF(pc) (922KB)(788)   

    综述了近年来传统茶和别样茶在牙膏中的应用。介绍了传统茶和别样茶在口腔护理方面的功效及功效成分,以及以其为主要成分的牙膏上市产品和牙膏产品知识产权。对传统茶和别样茶在牙膏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和展望,为传统茶和别样茶牙膏产品的深入研发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新型乳化体系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I)——液晶乳化体系
    周康夫, 晏佳怡, 尚亚卓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9): 1008-1017.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3.09.003
    摘要408)   HTML31)    PDF(pc) (4080KB)(491)   

    液晶乳化体系是一种新型的乳化体系,体系中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分子在油、水界面定向排列,形成长程有序、短程无序的液晶结构(通常为层状液晶)。乳化剂形成的层状液晶与皮肤角质层结构相似,使其在化妆品、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对液晶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消费者对液晶乳化产品优势的逐步认可,液晶乳化体系在高端化妆品中正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液晶及液晶乳化体系,总结了影响液晶乳化体系中液晶形成的因素以及液晶乳化产品的性能,包括稳定性、锁水保湿性能、包裹、缓释及促渗透性能和肤感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液晶乳化体系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并对近年开发的特殊液晶乳化体系——液晶包结晶乳化体系、多重液晶乳化体系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现阶段液晶乳化体系在化妆品领域应用的局限性,并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旨在为液晶乳化体系的开发及有效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疏水改性壳聚糖的合成与乳化性能研究
    孟新宇,柳欢,胡学一,夏咏梅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8): 705-710.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8.002
    摘要689)   HTML17)    PDF(pc) (2397KB)(598)   

    壳聚糖(CS)不同的分子量和脱乙酰度赋予了其多样性,但强亲水性限制了其在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因此,若通过疏水改性降低壳聚糖的强亲水性可扩展其作为乳化剂的应用。本文通过美拉德反应以酪蛋白疏水多肽(CHP)对不同分子量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进行疏水改性。以60 ℃,相对湿度75%,反应时间3天以及CHP和CS质量比1∶3为美拉德反应的较优条件。获得接枝度为3.10%~15.08%的系列接枝物,并通过红外和荧光光谱对接枝物进行结构分析。经酪蛋白疏水多肽改性得到的接枝物可以用于稳定乳状液的制备。对乳状液稳定性进行考察,以质量分数为1%的接枝物稳定50%橄榄油的O/W乳状液。壳聚糖稳定的乳状液在7天破乳,而接枝物可以为乳液液滴提供较大的静电排斥力,为乳状液提供了良好的长期储存稳定性,保持28天不破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加拿大稠油油田油溶性降黏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肖洒,孙玉豹,王少华,吴春洲,舒展
    日用化学工业    2021, 51 (9): 832-838.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1.09.004
    摘要288)   HTML19)    PDF(pc) (1403KB)(1872)   

    加拿大M油田油藏温度低,油藏埋深浅,原油黏度高,含水少,流动性差,针对M油田稠油特性,研制了油溶性降黏剂PH-OV。实验研究表明:油溶性降黏剂PH-OV的较优组成为4%酯化改性聚醚+15%二乙二醇二丁醚+81%芳烃类溶剂油,PH-OV质量分数达到3%时,对M油田稠油降黏率可达到85.2%;加量达到5%以上时,在14~80 ℃内的降黏率均可达到80%以上。随着原油含水率的增高,降黏率随之增大,60%含水率时降黏率达到98.5%。该降黏剂可有效降低原油屈服值,对原油降黏性能稳定可达168 h以上,辅助冷水驱油效率可达到30.03%,相比水驱冷采提升了12.86%。油溶性降黏剂PH-OV可适用于M油田稠油冷采,具备有效实施提高采收率的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Gemini表面活性剂与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梅平,郑慧玲,陈武,杨宇雷,程立,张鹏
    日用化学工业    2016, 46 (10): 596-604.   doi: 10.13218/j.cnki.csdc.2016.10.010
    摘要261)      PDF(pc) (956KB)(690)   
    简述了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特性,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的结构、合成方法和特性;重点综述了Gemini表面活性剂和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油/水界面性能、界面膜流变性能、流变性能、微观聚集体和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等;同时对复配体系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逆境胁迫处理后山楂叶总黄酮含量变化及对心肌缺血性大鼠分子机制的研究
    任洁洁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4): 430-436.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3.04.009
    摘要126)   HTML3)    PDF(pc) (1352KB)(367)   

    探讨不同品种山楂叶总黄酮含量变化及其作用于心肌缺血性大鼠的分子机制。选取长势良好,大小一致的不同品种山楂树幼苗,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山楂叶总黄酮,使用HPLC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含量。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抗氧化能力;再将山楂叶总黄酮作用于心肌缺血性模型大鼠,通过心电图法、生化指标检测以及Real-Time PCR技术确定其作用分子机制。结果显示:“大金星”山楂叶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山楂叶总黄酮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心肌缺血性大鼠的心电图ST段状态、生化指标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等;其能够显著影响心肌缺血性大鼠心肌CaSR、c-fos以及Cyt-C基因的表达。4种山楂叶品种中,“大金星”山楂叶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其它组,且能够显著改善心肌缺血性大鼠的状态,为将来遴选优质生药来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表面活性剂和纳米SiO2颗粒协同稳定的双重响应型O/W乳状液
    刘佩, 潘婷, 裴晓梅, 宋冰蕾, 蒋建中, 崔正刚, Bernard P. Binks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1): 1-15.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01.001
    摘要126)   HTML18)    PDF(pc) (5178KB)(253)   

    合成了一种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智能表面活性剂,通过pH-响应可以在非离子型CH3O (EO) 5-R11-COOH (pHKa=6.6)和Bola型CH3O (EO) 5-R11-COONa (pH>pKa)之间转换。单独使用时,非离子型和Bola型分别表现为不良乳化剂和优良乳化剂。与纳米SiO2颗粒复配使用时,非离子型能与SiO2颗粒协同稳定O/W(正癸烷)型Pickering乳状液,其中表面活性剂通过氢键作用吸附到颗粒表面产生原位疏水化作用,提高了颗粒的表面活性,并且这种Pickering乳状液具有pH-和温度-双重响应性,能够通过改变pH或者温度使乳状液在稳定和破乳之间实现多次转换。另一方面,Bola型CH3O(EO) 5-R11-COONa能够与纳米SiO2颗粒协同稳定分散液包油(oil-in-dispersion)乳状液,该乳状液具有良好的耐温性,但对调节pH时产生的盐较为敏感。然而与破乳后能完全返回水相便于回收再利用的同系物CH3O(EO) 7-R11-COOH相比,具有较短EO链的CH3O(EO) 5-R11-COOH无论处于非离子型还是Bola型状态仍具有相当的油溶性,破乳后不能完全返回水相,表明EO数大小对这类新型智能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3种熊果苷的安全性评价进展及其化妆品法规管理现状
    吴姣娇, 章为, 王彦超, 裴新荣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7): 853-858.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07.013
    摘要75)   HTML2)    PDF(pc) (1132KB)(177)   

    α-熊果苷、β-熊果苷、脱氧熊果苷具有良好的美白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容易产生氢醌,有导致外源性褐黄病、白斑病、致敏、致癌等风险,因此其安全性备受国内外关注。文章通过整理总结近些年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SCCS)关于α-熊果苷、β-熊果苷、脱氧熊果苷的安全性评价报告,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化妆品法规对熊果苷的监管情况,以期了解熊果苷的安全性评价状况,为我国化妆品中熊果苷的使用及监管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日用化学品用合成麝香
    周静
    日用化学工业    2016, 46 (9): 530-538.   doi: 10.13218/j.cnki.csdc.2016.09.009
    摘要412)      PDF(pc) (873KB)(1017)   
    简要介绍了合成麝香的分类及其代表物质,综述了目前合成麝香的毒性研究成果,比较了我国和欧盟对于合成麝香在化妆品中添加量的法规限定,阐述了日化产品中合成麝香的主要前处理和仪器检测方法,并对未来合成麝香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滨海刺芹愈伤组织提取物中4种多酚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抗炎活性研究
    肖雪, 张慧荣, 李硕雯, 李孙华, 郭苗苗, 李丽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4, 54 (1): 57-64.   doi: 10.3969/j.issn.2097-2806.2024.01.008
    摘要87)   HTML9)    PDF(pc) (1499KB)(207)   

    采用热水回流法制备滨海刺芹愈伤组织提取物,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同时测定滨海刺芹愈伤组织提取物中迷迭香酸、隐绿原酸、金丝桃苷、槲皮素-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四种多酚含量的方法,测定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同时通过CCK-8法检测筛选样品给药浓度,建立痤疮丙酸杆菌诱导HaCaT细胞炎症模型,评价其抗炎功效。结果表明,提取物中隐绿原酸含量最高,为5.23 mg/g;迷迭香酸、槲皮素-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金丝桃苷的含量依次为1.30,0.50,0.08 mg/g。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抗炎能力,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0.323 9,0.296 5 mg/mL,对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HaCaT细胞分泌IL-1β,IL-8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含噻二唑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Q235钢的缓蚀性能
    王俊霞,刘建华,陆小猛,孙永强,胡志勇,朱海林
    日用化学工业    2022, 52 (8): 797-804.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2.08.001
    摘要272)   HTML23)    PDF(pc) (1632KB)(698)   

    通过表面张力法研究一种含噻二唑季铵盐表面活性剂(MTOTB)在1 mol/L HCl溶液中的表面活性;通过电化学测试、静态失重和表面形貌分析研究MTOTB及相应的2-巯基-5-甲基-1,3,4-噻二唑(MMTD)在1 mol/L HCl溶液中对Q235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MTOTB在1 mol/L HCl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36 mmol/L;当添加浓度为0.5 mmol/L时,MTOTB对在1 mol/L HCl溶液中浸泡48 h碳钢片的缓蚀率可达95.34%,同样条件下,MMTD对碳钢的缓蚀率为78.34%,说明MTOTB对碳钢的腐蚀抑制效率显著优于MMTD。SEM-EDS表明,MTOTB可以吸附在碳钢表面,有效抑制碳钢片的腐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极地雪藻提取物对皮肤UVB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
    罗文倩,黄国猛,张谦华,邓文娟,林丽,杜志云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7): 441-445.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07.004
    摘要738)   HTML10)    PDF(pc) (1793KB)(801)   

    研究了极地雪藻提取物对氧化应激下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的保护作用及UVB辐射造成的皮肤光损伤的修复作用。采用MTT法测试极地雪藻提取物细胞毒性,通过给药后过氧化氢细胞损伤模型的存活率评价其对NIH-3T3细胞的保护作用;利用UVB辐射昆明鼠剃毛区皮肤28天造模,造模成功后涂抹药物,通过H&E染色、胶原纤维染色(Masson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IHC染色)检测IL-1、IL-6、TNF-α以评价其对UVB光损伤皮肤的修复作用。结果显示,极地雪藻提取物对NIH-3T3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并且能提高氧化应激状态下的NIH-3T3细胞存活率;H&E染色显示,UVB辐射小鼠皮肤导致皮肤表皮厚度增加,皮肤胶原量减少;IHC研究表明炎症因子IL-1、IL-6、TNF-α表达量增加;模型给药后,表皮厚度恢复正常,胶原量增加,IL-1、IL-6、TNF-α表达量降低。极地雪藻提取物对氧化应激下的NIH-3T3细胞有保护作用,并可以修复UVB辐射造成的皮肤损伤;推测极地雪藻的修复作用可能是通过对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调节起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与应用(Ⅴ)——脂质体及其应用
    苏鹏权, 赵莉, 徐宝财, 周雅文
    日用化学工业    2014, 44 (5): 252-256.   doi: 10.13218/j.cnki.csdc.2014.05.056
    摘要381)      PDF(pc) (789KB)(596)   
    首先简要介绍了脂质体的概念,总结了脂质体的常用制备方法,然后概述了脂质体的载药特性和靶向原理,列出了几种新型脂质体,最后重点综述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进行靶向给药的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头发与头皮护理的科学基础(Ⅲ)——头发的力学性能
    吴雨闻, 卞筱颖, 岳岭佳, 常宽, 王靖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2023, 53 (3): 260-270.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23.03.003
    摘要445)   HTML25)    PDF(pc) (2916KB)(569)   

    力学性能的好坏是衡量头发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健康的发束,头发力学性能优异,而受损发束会在日常梳理中发生断裂。然而,头发并非单一均质材料,因此对其力学性能进行系统、科学的表征较为复杂。基于此,本文介绍了头发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以及拉伸曲线的含义,阐述了头发内部结构和组成对拉伸性能的影响,列举了数种影响头发拉伸性能的因素并分析了市面上几种提升头发拉伸性能的原料及其作用机理,以期对护发产品中具有发丝强韧效果的成分以及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流变学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贾红娇, 李芳芳, 缪玉莲, 张婉萍
    日用化学工业    2014, 44 (8): 467-471.   doi: 10.13218/j.cnki.csdc.2014.08.104
    摘要672)      PDF(pc) (764KB)(1074)   
    简要介绍了化妆品流变学的定义,系统综述了流变学在判断化妆品流体类型、化妆品生产、稳定性考察及肤感评价等方面的应用,重点阐述了流变学在表面活性剂、乳状液、凝胶等化妆品体系中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在未来开发化妆品过程中,通过流变学将微观结构和产品特性联系在一起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电纺制备海藻酸辛酰胺/聚乙烯醇纤维及其性能研究
    魏思宝, 张世鑫, 李嘉诚, 冯玉红, 张学良, 李可, 黄俊浩
    日用化学工业    2014, 44 (6): 301-305.   doi: 10.13218/j.cnki.csdc.2014.06.067
    摘要289)      PDF(pc) (2630KB)(476)   
    采用辛胺对海藻酸钠(SA)进行疏水改性得到具有两亲性的海藻酸辛酰胺(OAAD),并用静电纺丝法制出SA/聚乙烯醇(PVA)纤维和OAAD/PVA纤维。通过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表面张力仪、荧光光谱仪、电导率仪、扫描电镜和接触角测量仪分别对OAAD,电纺液和电纺纤维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辛胺基成功接枝到SA分子链上,OAAD的表面张力比SA低,荧光实验测得OAAD的临界聚集质量浓度为0.60 g·L-1,改善了SA的疏水性。通过对比SA/PVA和OAAD/PVA电纺纤维在水中的溶解性能和疏水性能,发现改性海藻酸盐电纺纤维在水中完全溶解时间由5 h变为48 h,其接触角由31°增大至57°,这表明OAAD/PVA电纺纤维的抗水性和疏水性较SA/PVA电纺纤维得到了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三皮素对抗痤疮的功效研究
    卢伊娜,王光寅,谢红,谢智勇
    日用化学工业    2019, 49 (1): 29-33.   doi: 10.3969/j.issn.1001-1803.2019.01.007
    摘要1144)   HTML27)    PDF(pc) (1257KB)(1032)   

    以倒捻子果皮﹑厚朴树皮﹑石榴果皮3种植物皮提取物组成的三皮素溶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方法对其抗脂质过氧化﹑控油﹑抑菌﹑抗炎的功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三皮素在质量分数为1%时,对脂质过氧化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质量分数为0.1%的三皮素处理皮脂腺细胞24 h后,可显著下调胰岛素样受体 (IGF1R)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PPARγ) 的mRNA表达水平来降低细胞内脂质合成。三皮素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为0.03%。在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上,三皮素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白介素6 (IL6) ﹑前列腺素E2 (PGE2) 和一氧化氮 (NO) 的表达。三皮素作为一种天然来源的活性原料,可针对痤疮发病机制中的各大因素来发挥其对抗痤疮的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