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39. [2] 杜萍,单云,孙卉,等.丽江产野生青刺果油营养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2011,32(20):217-220. [3] 贾仁勇,李超,殷中琼.青刺果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641-1642. [4] 梅文泉,汪禄祥,黎其万,等.云南青刺果仁、叶微量元素成分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7):54-55. [5] 邵金良,黎其万,刘家富,等.青刺尖中水解氨基酸含量测定分析[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7):148-152. [6] 张蕾.青刺果油的保湿性研究[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8,31(10):22-25. [7] 端木凡林,王红梅,常焕平,等.天然青刺果油的低温萃取及其营养价值[J].粮食与油脂,2001(6):30-31. [8] 左爱华.民族药青刺果的生物学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5):25-30. [9] 王毓杰,张艺,杜娟,等.民族药青刺尖抗炎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6(2):154-156. [10] 朱正良,樊建,赵天瑞,等.青刺果提取液的抑菌对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2(6):49-54. [11] 蒲中慧,贾仁勇,殷中琼,等.青刺果种柏粉乙酸乙酯提取物及其体外抗菌作用[J].中国兽医杂志,2009(7):345-348. [12] 古昆,李聪,黄相中,等.3种云南野生植物籽油脂肪酸的成分分析[J].食品科学,2003,24(7):116-117. [13] 陈继昆,屠康.三江并流区域野生青刺果植物资源及合理开发浅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7,26(2):23-27. [14] 杨金,杨泽伟,易平,等.青刺果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2(4):1-2. [15] 曲永洵.谈谈油脂的保健功能[J].中国油脂,2000,25(5):39-40. [16] 王炜,张伟敏.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特性[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4):4-6. [17] 孙翔宇,高贵田,段爱莉,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2(7):418-423.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 5009.37—2003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19] 孙曙庆.油脂氧化稳定性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3):20-22.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T 2716—2005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