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静,马琳,吕斯琦,等.中药发酵技术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1,34(1):49-52. [2] 庄毅.药用真菌新型(双向型)固体发酵工程[J].中国食用菌,2002,21(4):3-6. [3] 史同瑞,刘宇,王爽,等.现代中药发酵技术及其优势[J].中兽医学杂志,2014(1):51-54. [4] 周选围,陈文强,邓百,等.生物技术在药用真菌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5,36(3):451-455. [5] 汪洋,汪德刚,张世新,等.中药微生态发酵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动物保健,2014,16(9):22-26. [6] 庄毅.中国药用真菌概况[J].中国食用菌,2001,20(2):3-8. [7] Smith R V,Rosazza J P.Microbial models of mammalian metabolism [J].J Nat Prod,1983,46(2):79-87. [8] 张宾,张临通.近年中药对CYP450酶系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21(6):92-93. [9] 张小梅,冯毅凡,陈耕夫,等.细胞色素P450与中草药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1,27(3):327-331. [10] 潘扬,彭薇,刘春美.运用双向发酵技术建立中药微生物药代模型的设想[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3,27(3):225-231. [11] 苏宁,刘红梅,刘娟,等.红景天发酵原浆化妆品的制备及其功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香料香精化妆品,2017(2):44-48. [12] 许丹妮,刘平平,苏宁,等.马齿苋发酵液中活性成分含量及化妆品功效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5):924-926. [13] 许晓燕,郑林用,李艳,等.灵丹菌质双向发酵工艺及药效品质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0,29(2):28-31. [14] 徐荣芳,薛慧清,闫润红,等.黄芪药材的发酵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3):136-138. [15] 郁帅陆,何旬,陆利霞,等.黄芪固态发酵中药效成分的变化[J].食品与药品,2007,9(3):8-10. [16] 赵小瑞.灵归菌质双向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活性及抑菌活性动态变化的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6. [17] 王琳,邱野,徐瑶,等.参草菌质的发酵工艺研究[J].人参研究,2014,26(2):45-47. [18] 田蕾.三七双向发酵技术的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5. [19] 侯素媛,周礼红,刘磊.红曲金钗石斛双向发酵产品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5,42(4):600-603. [20] 谢炎福,韩建明,杜苗苗,等.红曲霉与何首乌双向发酵体系的探索[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8):17-20. [21] 厍守权,刘刚,李妍,等.红曲霉-人参双向固体发酵产物成分变化的初步分析[J].中成药,2015,37(3):599-603. [22] 谢炎福,杜苗苗,张优仪.红曲霉与红花双向发酵体系的初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1):2718-2722. [23] 葛喜珍.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386-387. [24] 张冬青,揭广川.现代发酵技术在提高中药药用效能方面的作用[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34-37. [25] 潘扬,张弦,蒋亚平,等.双向发酵前后马钱子生物碱含量及其HPLC指纹谱的比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6):362. [26] Lee H S,Kim M R,Park Y,et al.Fermenting red ginseng enhances its safety and efficacy as a novel skin care anti-aging ingredient:in vitro and animal study [J].J Med Food,2012,15(11):1015. [27] 李羿,刘忠荣,吴洽庆,等.发酵中药——拓展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新空间[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16(2):179-184. [28] 王兵,王向东,秦岭,等.中药渣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7,26(4):77-82. [29] 王建芳,徐春,徐萌萌,等.利用香菇发酵中药废渣提高利用价值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4(2):451-454. [30] 张斌,张璐,李沙沙,等.植物多糖与化妆品的联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09-111. [31] 赵丹,许丹妮,王冬冬,等.灵芝发酵液的成分检测及美白与抗衰老功效评价[J].日用化学工业,2016,46(4):226-230,242. [32] 徐鹏.添加中药的灵芝发酵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6. [33] 蔡丙国,傅国华,刘少勇.酵母菌发酵复方组合物及其在美白保湿护肤品中的应用:CN105434323A [P].2016-03-30. [34] 赵丹,李萌,苏宁,等.枸杞发酵液的抗衰老活性和皮肤安全性研究[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6,39(6):24-27,37. [35] 王昌涛,李萌,方祥铭,等.一种党参发酵原浆化妆品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CN106511180A [P].2017-03-22. [36] 华洋林,张苗,李俊,等.灵芝提取液的发酵优化及保湿性能评价[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6,50(5):22-28. [37] 钟柳艳.灵芝提取液的发酵工艺及发酵产物保湿功能评价的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 [38] 胥敏,吴纯洁,严丹,等.中药发酵技术传承与创新的探索[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3):230-234. [39] 滕杰,李庆.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发酵中的应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8):768-769. [40] 傅超美,冷静.中药发酵的概况与关键技术[J].中国药业,2008,17(15):1-3. [41] 庄毅.药用菌新型固体发酵与中药生物工程[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4,10(4):1-2. |